作者:陈燕英  单位:汶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10
437

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疾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随着季节更替和人员流动频繁,各类传染病的防控任务日益严峻。建立科学、系统的防控机制,不仅能保障师生身体健康,更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本文将从健康监测、环境管理和健康教育三方面,介绍学校疾病防控的基本要领。

加强日常健康监测,筑牢“第一道防线”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学生身体抵抗力普遍较弱,极易成为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因此,建立健全的日常健康监测机制,是疾病防控的基础性措施。各校应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学生的体温、精神状态、呼吸道症状等进行定时观察,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尤其在流感、水痘、诺如病毒等流行季节,健康巡查频率应适当提高,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理。

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关注,如患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弱的学生,应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跟踪。班主任、校医等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提升健康筛查和判断能力。若出现集中发热、腹泻或皮疹等疑似传染病症状,应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及时通知家长并协助就医。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健康监测,可以及时阻断疾病传播链条,为学生健康保驾护航。

强化校园环境卫生,打造清洁健康空间

优质的校园环境对预防疾病传播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学校需要制定并严格落实日常消毒、清洁及通风制度,针对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重点区域,每天按时开窗通风,以保证空气顺畅流通;对于课桌、门把手、水龙头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应当定期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清洁,降低细菌病毒残留的风险。

食堂卫生在防控肠道传染病方面非常关键,要保证食品采购、贮存、加工整个过程都符合卫生标准,杜绝“三无”食品以及过期食品进入校园。餐具要进行高温消毒;炊事人员须持健康证上岗并定期体检;另外,垃圾要分类投放并及时清运,以防滋生细菌和害虫;校园绿化要合理布局,避免积水,以减少蚊虫滋生。

营造整洁有序、空气清新的校园环境,可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升防病意识与能力

疾病防控的长效机制,离不开学生自我防护能力的提升。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通过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普及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学科内容适当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卫生意识。

特别是在春秋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和疫情防控期间,应重点宣传科学洗手、佩戴口罩、咳嗽礼仪等防护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应通过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对师生及家长开展全员健康培训,提升家庭与学校的联动防控能力。对于易恐慌的学生群体,还应进行心理疏导,减少焦虑情绪。

只有全校动员、人人参与,才能真正构建起群体免疫屏障。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应急措施,更应成为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续的知识传授和行为引导,让“防病靠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学校疾病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疾病防控关乎千家万户,学校作为公共健康防线的重要一环,必须做到早预防、严管理、常教育。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的操作和广泛的宣传,才能有效降低疾病风险,守护师生健康成长。让防病意识根植校园,让健康习惯伴随终身。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