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带娃写作业气出脑梗。乍一听,这得是个段子吧?其实不然。近年来,关于家长辅导作业被气到身体不适的相关新闻已让“段子成真”。江苏南京一位33岁的妈妈,在陪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因为孩子动作磨蹭,迟迟完不成,她着急动怒出现言语不能、大舌头、右手写字笨拙等症状,最终被医院门诊以“脑梗塞”收治入院。
令辅导作业成为“高危行业”的真凶难道真是熊孩子吗?真相并非如此。“伤不起”的家长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青年脑梗塞。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青年脑梗塞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呈上升趋势。青年脑梗塞到底有哪些原因?做哪些相关检查可以预测发病风险?日常生活中又该注意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青年脑卒中的流行特征和病因
脑梗塞只是脑卒中的一部分,脑卒中还包括出血性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出血。青年脑卒中是指18~50岁之间青年人发生的脑卒中。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调查显示,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5~40/10万(年),在整体卒中的人群中,约10%~20%的卒中是青年卒中。另外青年卒中的发病率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种族差异。例如,我国整体卒中的首次发病年龄较欧美国家平均低10岁;与其他种族相比,亚洲人群青年脑卒中的患病率最高。因此,中国的青年卒中更值得引起重视。
脑梗塞一般认为是中老年人的专属病,年轻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其实,青年脑梗塞的病因与老年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特殊之处。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有规律的搏动将血液挤到血管,主干血管再将血液运送到大脑和其他重要的脏器。这就像水泵通过管道将自来水运送到千家万户一样。其中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用水困难而引发脑梗塞。青年脑梗塞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病因和危险因素的构成与中老年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主要把青年脑梗塞的病因分成五大类:
一是大血管病变:也就是运水管道出了问题,管道堵塞从而引起脑梗塞。管道问题可能是提前老化引发,比如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早发生传统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从而导致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如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也可能是管道本身就有问题,如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蹼或烟雾病等;也可能是管道受到了突发外力作用或对某些因素产生了自我抵抗而导致管道局部堵塞(如动脉夹层、大动脉炎等)。
二是小血管病变:就像自来水供到家家户户后,可能厨房或卫生间的某个水龙头水垢太多而导致出水不畅。具体到大脑就是分支血管将血液分配到脑细胞的最后一站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脑梗塞,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在脑CT或核磁报告中常见的腔隙性脑梗塞。
三是高凝状态:也就是自来水本身出现了问题,水源不好或者流动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或人为干扰。具体到血液就是其中的成分比如血浆、血细胞、遗传物质比正常时更容易发生凝固,这种状态一般由遗传或其他外在因素导致,比如口服避孕药、肿瘤等。
四是心源性卒中:主要由于心脏结构出现问题或者心脏不规律跳动,导致心源性栓子进入脑动脉循环系统而引发脑梗塞。就像水泵和水泵的过滤系统出了问题,自来水携带了太多杂质进入管道系统从而导致出水不畅。
五是其他病因:比如遗传代谢病、隐源性卒中等。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还是比较少的。
看到这儿,大家一定非常担心,这么多病因该如何去防治?
不要着急,我们慢慢来看。导致青年脑梗塞最常见的病因还是传统血管病危险因素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这也是医生要最先考虑的因素。所以我们应尽早发现潜在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并加以积极地治疗和控制。
如此多的病因,是否需要做更多检查?
不用焦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既要了解病因筛查的多元化需求,关注特殊病因的存在,也不能过度筛查。研究显示,35岁以上颅内动脉狭窄仍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而在35岁以下则是非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更多,且女性较多。医生在充分权衡病史、症状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后,会根据情况进行初步的神经血管和心脏的检查。
其中,首推血管超声,不仅方便快捷、精准可靠,而且有助多方面“排雷”。它除了对颅内、颅外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还可以无创筛查心源性脑梗塞。首先,血管超声不仅可以判断脑血管是否有病变,还可分析导致病变的原因。是动脉硬化斑块还是血管炎性病变?是外伤、特殊动作导致的夹层,还是先天发育异常?其次,血管超声可以通过颅骨骨缝探测颅内主干血管,既可以判断颅内主干血管是否有病变,还能对病变的演变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可以为临床医生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前文提到的那位年轻妈妈,本身就偏胖,并患有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情绪激动后引爆了血管,脑梗塞就发生在颅内主干血管的一个分支上。最后,血管超声可以通过观察脑血管内的泡泡来判断是否存在心源性脑梗塞,泡泡检查简单、无创,对于高度怀疑心源性脑梗塞的患者非常适合。
一整套简单的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排除大部分常见的脑梗塞病因,但对于高凝状态和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筛查,经过对病例的大数据分析,一般并不推荐。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
各有渡口各有归舟,青年脑梗塞的病因多种多样。因此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预防策略。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定期体检,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积极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重要的手段。尤其现在的年轻人,高血压是发生颅内血管病变的第一杀手,同时也是脑出血的重要元凶,所以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更应该规律监测自己的血压。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如颈动脉夹层、大动脉炎等要避免长时间一个体位(比如长途汽车、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防止过度屈伸或转头动作,预防全身及颜面部的感染等等。这些情况往往出现症状比较急,需要马上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青年脑梗塞虽病因众多,但血管超声可助多方面“排雷”,希望大家知己知彼积极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