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黄疸,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生后早期可出现皮肤黄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达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死亡。
一、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干预的生理现象
1.出现时间与消退规律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2.胆红素水平与增长速度
每天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或生后24h内每小时增加<0.3mg/dl,生后超过24h者每小时增加<0.2mg/dl。
3.临床表现与新生儿状态
皮肤黄染: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远端较少受累,手掌、足底通常不黄染。黄染颜色呈浅柠檬黄色,按压皮肤褪色后仍可见轻微黄色。
全身状态:新生儿吃奶、睡眠、精神状态正常,体重增长符合标准,无发热、呕吐、嗜睡等异常表现。
排泄情况:尿液为无色或淡黄色,大便呈金黄色,每日排便次数正常。
4.原因与机制
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相关:
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加,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
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未结合胆红素暂时性升高;
肠道菌群未建立,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5.处理建议
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以下措施促进胆红素排泄:
保证充足母乳喂养(每日8~12次),促进排便;
定期监测黄疸范围和胆红素水平。
二、病理性黄疸
1.出现时间与消退规律
病理性黄疸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或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退而复现)。黄疸持续超过2周(足月儿)或4周(早产儿)。
2.胆红素水平与增长速度
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或生后24h内每小时增加>0.3mg/dl,生后超过24h者每小时增加>0.2mg/dl。
3.临床表现与新生儿状态
皮肤黄染:全身皮肤黄染明显,从面部迅速蔓延至四肢、手掌、足底,颜色呈橘黄色或金黄色,皮肤质感粗糙。
巩膜黄染:眼白部分黄染程度深,随黄疸加重愈发明显。
排泄异常:尿液呈深黄色(类似浓茶色),大便可能转为浅黄色或白陶土色(提示胆道梗阻)。
全身症状:精神萎靡、嗜睡、反应差、吸吮无力、拒奶、尖叫、抽搐、肌张力低下,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热或体温不升。
4.发病原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因过多红细胞的破坏及肠肝循环增加,使胆红素增多。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等。
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低下,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如缺氧和感染、Gilbert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如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也可伴有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5.处理建议
通过血清胆红素检测、血常规、血型、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
光疗:出生胎龄≥35周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当TSB降至低于光疗阈值以下50μmol/L(3mg/dl)时停止光疗。出生胎龄<35周的早产儿当TSB降至光疗阈值以下17~34μmol/L(1~2mg/dl)时,停止光疗。
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如TSB达到或超过换血阈值或已经出现急性胆红素脑病症状、体征。
病因治疗:如抗感染、纠正代谢紊乱、手术解除胆道梗阻等。
三、家长如何观察与应对
1.日常观察要点
记录黄疸出现时间、范围(面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和颜色变化;
监测新生儿吃奶量、睡眠时间、精神状态;
注意尿液和大便颜色变化。
2.何时需就医
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
黄疸持续超过2周(足月儿)或4周(早产儿);
新生儿出现拒奶、嗜睡、尖叫、抽搐等症状;
尿液呈深黄色,大便呈白陶土色。
3.预防措施
孕期定期产检,排查母婴血型不合等风险;
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奶,促进胆红素排泄;
避免盲目使用退黄药物或偏方。
新生儿黄疸的严重性取决于类型。生理性黄疸是暂时的生理现象,通常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干预。家长需掌握观察要点,理性应对,为新生儿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