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世界  单位: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1983

“脾”是人体重要的运化器官,“脾”气不好容易出现腹胀、腹泻、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那么你知道我们的肠胃为何经常闹“小脾气”吗?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内科调理肠胃“小脾气”的方法吧。

中药汤剂调理

中医认为,脾虚是造成水谷运化不良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一些中药汤剂来调理“脾”气,使其运化通畅。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在调理脾胃方面有不错的效果。其中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是补气的经典方剂,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参苓白术散主要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健脾利湿的药物,如山药、莲子、白扁豆等,可有效改善脾虚湿盛所致的腹泻、便溏等症状;补中益气汤主要包括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类药物,再加上升麻、柴胡等升阳举陷的草药,可有效改善脾虚所引发的久泻脱肛。

针灸推拿调理

针刺

针灸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强健脾胃。取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针刺此穴,可调节肠神经功能,达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目的;中脘穴为胃之募穴,针刺该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针灸脾俞、胃俞可直接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

腹部的按摩可有效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操作时应该以脐中为中心,按照顺时针的方法轻轻地按摩,5-10分钟后改为逆时针按摩,直到腹部微微发热。睡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3-5分钟,也可有效提高脾胃的运化能力。

饮食调理

脾胃总是闹“脾”气,与饮食不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饮食有时、饮食有度,这样也可以改善脾胃不和的情况。粳米、糯米、南瓜、胡萝卜、香菇等食物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适当食用。山药、芡实、薏苡仁、党参、黄芪等药物也有健脾的作用,可以在煮粥、熬汤时适当放入以上中药材,如山药薏米粥、党参黄芪炖鸡汤等,不仅好吃,还可以调养脾胃。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不和的人尽量不要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尽量少吃豆类、红薯等容易产气的食物以及过硬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而加重肠胃不适。此外,剩饭剩菜可能含有黄曲霉素,应该尽量不吃,避免引起胃肠炎症而加重“脾”气。

调节情绪

中医认为脾主思,思虑过多也会伤脾,所以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平稳的心态。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听音乐、冥想、深呼吸、绘画等均可,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选择,确保情绪的稳定。如果长期焦虑、抑郁,不妨外出旅游,换换心情,避免情志失调而损伤脾胃功能。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睡眠是放松身体的重要方式,也是身体组织修复的重要时间。因此,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日早睡早起,适当午睡,尽量不要熬夜,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此外,日常生活中还应该适当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均可,可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帮助脾胃恢复正常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应该在餐后1小时后,且不能活动过度或剧烈活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注意保暖

风寒入体也会损伤脾胃,因此,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防寒保暖,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睡觉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受寒而导致脾胃不和的出现。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可利用热效应来促进药力的吸收,促进气血运行的同时,改善脾胃不和的情况。建议睡前可用花椒、姜片、艾草、红花等药物泡脚20分钟,可疏通身体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起到健脾安神的作用。

穴位贴敷

在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进行中药贴敷,可起到行气止痛、祛寒祛湿、健脾和胃等功效,有效改善腹泻、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结论:脾胃总是闹“脾”气不要慌,中医内科能帮您。当我们出现了脾胃不和的情况,可通过中药汤剂、中药贴敷、针灸推拿等方式改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