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瑜  单位: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2288

你是否总感觉耳朵前方隐隐作痛?张嘴时听到“咔哒”声?甚至吃个苹果都张不开嘴?这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在作祟,TMD是继龋齿、牙周病后的“第三大口腔问题”。

颞下颌关节位于耳孔前方,每天承担着咀嚼、说话、吞咽、打哈欠等多种任务。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以颞下颌关节或咀嚼肌为主要病变部位的症状群,表现为疼痛、张口受限以及关节杂音等功能障碍。主要症状集中在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区域;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疼痛(压痛、自发痛)、张口受限、关节弹响或摩擦音;发病可能与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相关。

TMD的常见诱因:环境因素:紧张的工作、繁忙的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行为因素:咀嚼硬物、长时间咀嚼、乐器演奏、久坐伏案、搬运重物、针织、绘画、烹饪、特定运动等;习惯性因素:清醒时磨牙、白天姿势不良、睡姿不良、睡眠时磨牙等;宿主因素:咬合情况、颞下颌关节形态、咀嚼肌结构、疼痛阈值、疼痛经历、人格特质、睡眠障碍等;时间因素:暴露于“病情加重或持续因素”中的时间长度。

TMD的常见症状:疼痛:耳前、太阳穴、脸颊或颈部酸痛、锐痛,咀嚼时加重,可引发头痛;弹响与杂音: 张闭口时耳前“咔哒”、“沙沙”或破碎声,伴卡顿或“锁住”感;运动受限: 嘴巴张不大(正常可放三指),张嘴下颌偏斜,闭口困难;肌肉不适: 脸颊两侧咬肌、颞肌按压酸痛、僵硬,晨起或紧张后明显;少部分患者会感觉耳压、异常鸣响甚至出现听力丧失的主观症状。40岁以下女性是高发人群,但男性、青少年也需警惕!

就诊时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了解状况,初期90%患者无需复杂干预,采用非药物或非手术的可逆性方法,以控制症状、恢复功能、稳定心理为目标。首先向患者解释TMD的良性病程、常见病因、可逆性治疗原理,消除误解与不安;在生活上给与指导,避免偏咀、撑脸、长时间张口、姿势不良等行为;鼓励进行日常练习,包括张口训练、闭口放松、肌肉协调练习等;可尝试局部热敷(约40℃热毛巾或热水袋、每次15-20分钟、每日数次)、按摩(用指腹轻柔打圈按摩酸痛的颞肌-太阳穴附近、咬肌-脸颊后下方,力度适中,每次数分钟)、低频刺激、超声等促进血流、缓解肌紧张;也可使用散列通、布洛芬等药物缓解急性疼痛,短期、按需使用;对于有明确磨牙者,建议夜间佩戴硬质咬合板,缓冲肌肉紧张、减少磨牙负担。

上述措施实施2-4周无改善或反复,可考虑专业治疗,但需符合以下指征:持续疼痛≥3个月,疼痛评分持续≥5分,张口<35mm且未改善者,咀嚼、进食、讲话困难,反复发作数月,MRI提示关节盘变形+滑膜炎,CBCT见下颌头骨质破坏,合并抑郁、焦虑、失眠纤维肌痛等共病。    守护关节,从日常做起,学会与关节“和平共处”。可通过减压放松: 瑜伽、冥想、音乐等,保持“牙关松开”,上下牙微离;端正姿势: 抬头挺胸用电子设备,屏幕与眼平齐;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卧或侧卧睡(勿俯卧),枕头高度适中。聪明饮食: 避开过硬、过韧、需大张口啃咬物(如大块硬肉、硬糖、整苹果);切成小块,双侧咀嚼,多选软食。戒除陋习: 告别咬笔、指甲、冰块及单侧咀嚼、托下巴;温柔用关节: 打哈欠时手托下巴稍支撑;避免长时间大张口(看牙时可请求休息);维护口腔健康: 及时补牙、处理不良假牙,定期检查,保持健康咬合。警惕信号: 出现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及时咨询口腔科或颞下颌关节专科医生,勿自行诊断或盲目推拿!

护关节三字经:

莫托腮,戒硬食,双侧嚼;常抬头,勤热敷,心态好!

颞下颌关节虽小,却关乎吃饭、说话、微笑的幸福日常。疼痛来袭时勿焦虑,及时寻求正规口腔科或颞下颌关节专科帮助,让科学治疗为你重启自在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