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烧、咳嗽、喉咙痛……这些症状很多人都经历过,尤其是在换季或者天气突变的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就是感冒了”,于是随便吃点药、多喝点水,想着过几天就好了。然而,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加重,尤其是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胸痛等情况,就不得不警惕一种常见的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疾病——肺炎。
肺炎是指肺实质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也可能因吸入异物、化学物质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它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并发症,尤其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来说,危险性更高。
一、肺炎并不只是“重感冒”
不少人把肺炎当作是“感冒加重版”,其实两者在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上有本质区别。普通感冒主要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集中在上呼吸道,如流涕、打喷嚏、轻微咳嗽等,通常不会发热或仅有低热,且具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可自行缓解。
而肺炎则属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变部位深入肺部组织,常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剧烈咳嗽伴痰(有时为黄绿色或带血)、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发绀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迅速进展,出现脓毒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二、谁最容易被肺炎盯上?
虽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上肺炎,但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成为肺炎的“目标”:
首先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其次是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减弱,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较重。此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脏病等,也更容易并发肺炎。
还有就是免疫力低下者,包括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HIV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等,这类人群一旦感染,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相对较高。
三、肺炎的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肺炎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等。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细菌性肺炎,尤其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占所有肺炎病例的一半以上。这种类型的肺炎起病急、症状重,常常伴有高热、寒战、胸痛等表现。
近年来,随着流感病毒流行,病毒性肺炎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流感后继发病毒性肺炎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外,由于抗生素滥用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难点之一。
四、肺炎如何诊断?
确诊肺炎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在接诊时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诱发因素。听诊肺部时,可能会听到湿啰音或呼吸音减弱等异常情况。
胸部X线或CT扫描是判断是否存在肺炎及其范围的重要手段,可以显示肺部有无浸润影、实变影等特征性改变。此外,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也有助于判断感染的程度和性质。
对于部分病情复杂或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还可能采集痰液、血液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病原学检测,以明确具体致病菌,并指导后续的抗菌药物选择。
五、治疗要分清类型,科学用药最关键
肺炎的治疗应根据病因来决定方案。如果是细菌性肺炎,首选抗生素治疗,常用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过敏史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综合判断。抗病毒药物则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如流感相关肺炎,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等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情。
除了抗感染治疗外,支持治疗同样重要。包括退热、止咳化痰、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措施,有助于改善症状、促进康复。对于重症肺炎患者,可能还需要住院治疗,甚至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等高级生命支持。
六、预防胜于治疗,做好日常防护更重要
预防肺炎的关键在于增强自身免疫力和减少感染机会。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其次,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某些类型肺炎的有效手段。例如,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流感疫苗则能降低流感及其并发症的风险。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等高危人群定期接种相关疫苗。
此外,戒烟限酒、避免空气污染和职业性粉尘暴露也有助于保护呼吸道健康,减少肺炎发生的风险。
肺炎看似常见,但其危害不容小觑。面对持续不退的发烧、咳嗽等症状,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规范治疗。通过科学防治和健康管理,我们完全有可能将肺炎挡在门外,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