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凤莲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血液科  发布时间:2025-08-15
2598

在人群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体看似与常人无异,却脆弱得像玻璃。一次轻轻的碰撞,一道细小的伤口,都可能带来长时间出血、剧烈疼痛,甚至关节永久损伤。人们称他们为“玻璃人”,而医学上,这种疾病叫血友病。虽然它是一种罕见病,但在我国并不罕见,因此又被称为“不罕见的罕见病”。

血友病的根源在于遗传,就像身体缺少了一把“止血的钥匙”——凝血因子。健康人受伤时,身体会迅速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块止血,而血友病患者因为缺乏凝血因子,这个过程被阻断。它多由母亲遗传给子女,男性更易发病,因为他们只有一条X染色体;女性多为携带者,不易表现出症状。血友病A缺乏的是凝血因子Ⅷ,血友病B缺乏的是凝血因子Ⅸ。

关节出血是患者最常见的困扰,尤其是膝、踝、肘等部位。反复出血会让关节肿胀、疼痛、变形,活动受限。肌肉深处的出血可能形成血肿,压迫神经血管,引发剧痛甚至组织坏死。皮肤黏膜出血也很普遍,比如轻碰即淤青、牙龈或鼻子不时渗血。更危险的是内脏或颅内出血,虽然少见,却可能致命。一次拔牙、一次注射,甚至日常小磕碰,都可能让他们面临长时间出血的风险。

确诊血友病需要结合家族病史、出血特征、凝血功能检查和基因检测。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减少出血、保护关节、改善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常用方式有两种:一是“按需治疗”,在出血时立即补充凝血因子,相当于救火;二是“预防治疗”,每周定期注射凝血因子,维持稳定水平,防止自发出血,尤其适合重度患者。如今,国家医保已将儿童的预防治疗纳入保障,但仍面临注射频繁问题。

好在治疗技术不断进步。长效凝血因子的出现延长了注射间隔,减少了频繁穿刺的痛苦;非因子类药物通过皮下注射即可完成,更为便捷。基因治疗的探索则让人看到了“一次治疗、长期受益”的希望,虽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观察,但它为未来点亮了灯。

医学之外,日常管理同样重要。安全是首要原则——家中应收起杂物和电线,浴室铺防滑垫,楼梯装扶手,家具加防撞条,保持光线充足。日常活动要避免剧烈对抗,但也不能长期静养。适量的安全运动如游泳、散步、固定脚踏车,能增强肌肉力量,保护关节;太极、瑜伽等温和运动也适合,但要避免过度拉伸。运动前一定要热身,运动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必要时佩戴护具。

一旦发生出血,家庭急救的“四步”很关键: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先让受伤部位静养,避免活动;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5至20分钟,间隔一到两小时可重复一次;在专业指导下适度加压包扎,避免过紧;抬高患肢至心脏以上,帮助减轻肿胀。同时应尽快补充凝血因子。如果患者和家属掌握了静脉注射技能,就能在家第一时间处理出血,减少并发症。药物需冷藏保存,并定期检查有效期。

饮食方面,应保证均衡营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K和钙,少吃辛辣食物,多喝水,保持良好口腔卫生。血友病是一场持久战,长期的限制和担忧可能让患者感到孤独和焦虑。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最好的药,朋友的接纳和病友的互助,也能带来力量。建议患者记录“出血日记”,详细记录出血时间、部位、诱因、用药及效果,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按时复查,及时处理潜在问题,是保障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血友病的管理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议题。家庭需要掌握护理与急救技能,医疗体系应提供长期的专业支持,社会要为患者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歧视与偏见。许多患者通过科学治疗和积极生活,实现了学业、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他们的生活早已不只是“碰不得”,而是在智慧、坚韧与爱的支撑下,活得从容而精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