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贵芝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9
303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生命质量。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在心脏养护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二者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本文将从西医指标检测和中医气血理论两个角度,探讨心脏养护的科学之道。

西医视角:精准指标,量化心脏健康

西医强调通过客观指标评估心脏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关键检测:

基础生理指标血压是心脏负荷的直接反映,正常范围应低于120/80mmHg。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会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壁,增加心脏病风险。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提示心脏问题。

血脂代谢指标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理想水平<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普通人群<3.4mmol/L,冠心病患者<1.8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是动脉斑块的主要成分,其水平直接影响心血管健康。

心肌标志物检测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特定物质入血,成为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常用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roponin T/I)。其中肌钙蛋白具有高度特异性,是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

影像与功能评估心电图可记录心脏电活动,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心脏超声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正常>50%);冠状动脉造影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

中医理论:气血调和,心脉通畅

中医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建立在气血理论基础之上,强调“心主血脉”和“气血互生”的整体观念。

气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属阳,具有推动、温煦作用;血属阴,负责营养濡养。二者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心脏作为“君主之官”,通过心气的推动作用,使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气血失调与心脏疾病中医认为,心脏疾病的发生多与气血失调相关:

气虚: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表现为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舌淡胖,脉弱。

血虚: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可见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淡,脉细。

气滞: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滞,出现胸闷胁痛,脉弦。

血瘀:血行不畅,瘀阻心脉,表现为胸痛如刺、舌质紫暗,脉涩。

气血同调的养护智慧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气血来维护心脏健康,主要方法包括:

中药调理:气虚者用黄芪、党参补气;血虚者用当归、阿胶养血;血瘀者用丹参、三七活血。经典方剂如生脉散、补阳还五汤等,体现了益气活血的治疗思路。

食疗养生:红枣、桂圆、山药等食物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山楂、桃仁等可活血化瘀。

运动导引: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通过调节呼吸和姿势,促进气血流通。其中“双手托天理三焦”、“双手抱天理心肺”等动作直接作用于胸心部位。

情志调节:“怒伤肝,喜伤心”,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气血调和。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心脏养护之道

现代心脏养护应融合中西医智慧,形成全方位的健康管理策略:

定期检测与辨证施养相结合定期进行西医指标检测,及时发现血压、血脂异常;同时关注中医体质辨识,根据气血状态进行个性化调理。如高血压患者若属“肝阳上亢”证,可在降压药基础上配合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

急性救治与慢性调理并重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症需依赖西医的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开通血管;恢复期则可采用中医益气活血法,改善心功能,预防再发。

生活方式干预的共通之处中西医均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饮食:西医建议低盐低脂,中医主张“五味调和”,共同推荐蔬菜水果摄入。

运动:西医强调有氧运动,中医推崇八段锦等,均能改善心肺功能。

作息:西医要求充足睡眠,中医提倡“子午觉”,符合昼夜节律。

结语

心脏养护需要“西医查指标,中医看气血”的双重视角。西医的精准检测为疾病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中医的气血理论则强调整体调节和未病先防。在临床实践中,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养生智慧相结合,实现“辨病”与“辨证”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生命之泵”。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养护策略,每个人都能为心脏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