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09在日常生活中,突然袭来的胸痛、呼吸困难往往让人猝不及防。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位“沉默的杀手”——肺栓塞。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了解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及急救要点,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一、认识肺栓塞: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危机
肺栓塞的栓子来源多样,其中90%以上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如长途旅行长时间乘坐飞机或汽车)、外科手术、肿瘤、妊娠及服用避孕药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流到达肺部,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时,就会引发肺栓塞。
肺栓塞的症状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极易被忽视或误诊。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发作的胸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剧烈,类似于胸膜炎性疼痛,呼吸或咳嗽时会加重。同时,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轻者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咯血,多为小量咯血,大咯血较为少见。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即临床上所说的“肺栓塞三联征”,更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
二、紧急识别: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肺栓塞发病迅速,早期识别并及时采取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当身边有人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疑似症状时,要保持冷静,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苍白、口唇有无发绀,询问患者胸痛的程度、部位以及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等其他不适。同时,了解患者近期是否存在容易引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如长时间卧床、大型手术史、下肢静脉曲张等。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通过观察患者有无自主呼吸、触摸颈动脉搏动来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一旦确定患者心脏骤停,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肺栓塞导致的心脏骤停病情复杂,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告知具体情况,以便急救人员做好相应准备。
三、急救要点:科学应对为生命护航
(一)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
当怀疑发生肺栓塞时,让患者保持绝对安静,避免任何形式的剧烈活动。因为活动可能导致栓子进一步脱落,加重病情。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一般可选择半卧位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安抚患者情绪,避免其因紧张、恐惧导致病情恶化。
(二)及时呼叫急救
在让患者保持安静的同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详细记录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以及变化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三)心肺复苏(针对心脏骤停患者)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时,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按压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四)配合医生检查与治疗
急救人员到达后,会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和评估,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如实告知医生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到达医院后,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胸部CT肺动脉造影、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或手术取栓等。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和护理。
四、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对于肺栓塞也是如此。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应协助其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活动,也可使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方法,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因工作需要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长途司机等,应定时起身活动,每隔1 - 2小时进行简单的肢体伸展运动,多喝水,避免血液黏稠。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其突然发作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但只要我们掌握了肺栓塞的相关知识和急救要点,就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科学应对,为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机会。同时,做好预防工作,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降低肺栓塞的发病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