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线虫,其虫卵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后可感染他人,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 5 亿人感染钩虫,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温带和热带地区高发,四川每年以 5、6 月为钩虫病流行高峰。最易感染时间一般在施肥不久、雨后初晴的当天或次日清晨,以及久晴初雨等时机下地劳动。本文将从钩虫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与防治措施等方面,全面科普钩虫感染的相关知识。
一、钩虫的生物学特性
钩虫成虫细长,约 1 厘米左右,虫体前端稍向背侧仰曲,具有发达的口囊,内含钩齿或板齿,用于附着在人体小肠黏膜上吸血。常见的致病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二者形态略有差异,但感染人体后引发的症状相似。钩虫卵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 2 - 8 个卵细胞,这些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下,经 1 - 2 天可孵出杆状蚴,再经过 5 - 7 天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丝状蚴。
二、钩虫感染途径有哪些
钩虫感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
1、 经皮肤接触感染:钩虫幼虫(丝状蚴)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中,当人赤脚行走或皮肤接触土壤时,幼虫可穿透皮肤进入人体。
2、经粪 - 口途径(较少见):误食被钩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幼虫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成虫,如生食含钩蚴的蔬菜、黄瓜等,钩蚴可经口腔黏膜侵入体内。
钩蚴经皮肤侵入人体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再通过气管进入消化道,最终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完成生命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曾有报道,在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的农田中劳作,即使穿着胶鞋,丝状蚴也可能通过鞋缝或破损处侵入人体,这提示在高风险环境下防护需更严密。
三、感染钩虫后有哪些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感染虫体数量及个人免疫力有关:
1、早期症状(幼虫侵入期):皮肤接触处出现红色丘疹(“钩虫性皮炎”),瘙痒、灼痛,皮炎多发生于手指和足趾间、足缘、下肢皮肤,产生红色点状疱丘疹,奇痒。钩虫所致皮炎俗称 “粪毒”“粪疙瘩” 或 “地痒疹” 等。一般 3 - 4 天后炎症消退,7 - 10 天后皮损自行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能引发咳嗽、气喘。
2、慢性感染期(成虫寄生期):
2.1 贫血:成虫吸血导致铁和蛋白质流失,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常表现为脸色蜡黄,表情淡漠。
2.2 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食欲下降,儿童可能出现发育迟缓。2.3 严重感染:可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心力衰竭。
曾有病例显示,一位长期从事农耕的老人,因反复感染钩虫,出现严重贫血,血红蛋白水平降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引发了心功能不全,经驱虫和补铁治疗后才逐渐恢复。
四、如何检查是否感染钩虫
确定是否感染需通过实验室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钩虫卵:
1、 直接涂片法:显微镜下观察粪便样本,但虫卵数量较少时不容易检出。
2、 饱和盐水漂浮法:因为钩虫卵的比重 (1.000 - 1.056) 较饱和盐水 (1.20) 低,漂浮法可提高钩虫卵的检出率。
3、 血常规检查:作为钩虫感染的辅助诊断,一般会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也开始应用于钩虫感染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能更早发现感染。
五、感染钩虫后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驱虫 + 补铁。
驱虫药物(需遵医嘱)。
补铁治疗:口服硫酸亚铁等纠正贫血。
对症处理:皮炎可外用止痒药膏,肺部症状需止咳平喘。
六、预防钩虫感染的关键措施
1、个人防护:
避免赤脚在泥土、草地行走,尤其在流行区,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外露皮肤。
饭前便后要洗手,生食的蔬果要彻底清洗。
2、 环境管理:
规范处理粪便,避免用新鲜粪便施肥。
改善卫生设施。
3、高危人群预防:
流行区儿童、孕妇、农民可定期服用驱虫药(如每年 1 - 2 次)。
宠物定期驱虫,防止动物钩虫传染给人类。
目前,科研人员正致力于研发钩虫疫苗,希望从源头上阻断钩虫传播。钩虫感染虽危害大,但只要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就可完全控制。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善和公共卫生系统的支持是阻断传播链的核心。如果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暴露史,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