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骨骼内的钙质也将逐步地流失,使得骨密度逐渐降低,且骨骼变得更加脆弱,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便可能引起骨折。老年人骨折的发生一方面增加了身体的痛苦,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甚至还可能诱发并发症,所以对于老年人的骨折要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尤其是要掌握科学的护理模式,那么,以下就对老人骨折后的4种关键护理模式做一介绍,希望能够为老人骨折康复保驾护航。
老人骨折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老人骨折时要保持冷静,通过做好科学的紧急处理有助于避免二次伤害。首先要引导老人维持镇静,千万不可随意地移动骨折部位,如果是四肢骨折,那么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杂志、树枝以及硬纸板等迅速制作为简易的夹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期间要确保固定的松紧适宜,以可以伸入一指为宜,以免固定过紧干扰血液循环。如果是脊柱或腰部骨折,那么应该使老人维持平躺姿势,同时在身下可放置一个硬板,千万不要随意地搬动老人,以免造成脊柱神经损伤;与此同时,要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在专业救护人员到来前要密切观察老人的心跳、意识以及呼吸,一旦出现昏迷或呼吸停止,就需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
老人骨折后的4种护理模式
1.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是确保老人骨折后尽快康复的重要基础,主要内容包括饮食护理、个人卫生护理以及环境护理。首先在饮食方面要为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饮食方案,确保老人的营养摄入均衡,尤其是要吃一些含有钙质、维生素D以及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牛奶、鱼虾、豆制品、鸡蛋以及新鲜蔬果等,通过摄入上述营养物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在饮食中要尽量避免老人食用刺激、辛辣以及油腻的食物,以免出现便秘或干扰消化吸收。做好日常的个人卫生护理也非常重要,骨折发生后老人的活动受限,比较容易出现个人卫生问题,甚至可诱发感染,所以要定期为老人擦拭身体,要勤更换衣物以及床单,日常要维持老人皮肤的干燥卫生,长时间卧床的老人要做好口腔卫生护理,可每日早晚协助刷牙,同时餐后可利用温水漱口,以免发生口腔感染。最后,做好环境护理也十分关键,需要为老人营造舒适、安静且卫生的休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确保温湿度适宜,还要定期对房间进行清扫,以免细菌滋生。
2.康复护理
做好正确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老人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康复护理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具体需要结合老人骨折的部位以及恢复情况来循序渐进地进行,进而促使其肢体功能逐步恢复,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在骨折发生早期可以鼓励老年人做一些比较简单的肢体肌肉收缩活动,如握拳和屈伸脚趾,10~15分钟/次,2~3次/天,进而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随着骨折的不断愈合,可进一步增加训练的强度以及难度,对于下肢骨折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坐起训练以及站立训练,之后逐步增加行走训练,在训练期间要做好老人的安全保护,避免意外摔倒。还可借助助行器帮助其维持平衡,例如拐杖、助行架等,对于上肢骨折的老人可指导手臂屈伸以及旋转活动,还可配合弹力球完成力量训练,帮助老人上肢活动能力逐步恢复。在康复训练中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旦训练期间有疼痛不适的情况要立即停止,并及时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3.并发症护理
老人骨折后卧床时间较长,肢体活动减少,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风险较高,为了预防此类并发症,要做好护理,例如在卧床期间要协助老人定时翻身拍背,从而促使痰液排出。要鼓励老人多饮用温水,确保每日的饮水量达到1500~2000ml,从而增加尿量,冲刷尿道,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在卧床期间要定时翻身,还要维持皮肤的卫生干爽,针对臀部、脚踝以及背部等骨突部位要利用软垫或气垫进行保护,还要定期检查其皮肤状况,一旦发现有皮肤发红甚至破溃,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心理护理
在骨折发生后,老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烦躁、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所以要做好心理护理,密切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日常要多给老人支持、关怀、陪伴和安慰,还要介绍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以及相关康复知识,以逐步增强老人的自信心,提升其配合度,还可通过播放音乐、视频节目等分散其注意力。
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做好老人骨折后的护理有利于促进康复,预防并发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