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重症患者在与疾病抗争时,既要承受躯体伤痛,又要面对心理煎熬。优质重症护理绝非单纯的病情监测和治疗执行,而是从疼痛缓解到心理支持的全方位照护。医护人员通过科学疼痛管理减轻痛苦,凭借专业心理安抚重建信心,辅以多学科协作和细节护理,共同为重症患者筑牢康复防线,让患者在身心舒适中获得更好治疗效果。
疼痛管理:精准评估与个体化干预
1.疼痛的科学评估体系
重症患者疼痛易被病情掩盖,护理人员需建立系统化评估机制:用数字评分法(NRS)让清醒患者自评疼痛(0-10分),对意识模糊者通过表情、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变化判断疼痛等级。每 4 小时评估一次,记录疼痛部位、性质和诱发因素,动态追踪变化趋势。精准评估避免 “凭感觉止痛” 误区,为个体化镇痛方案提供依据。
2.多模式镇痛的实施策略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阶梯化镇痛:轻度疼痛优先非药物镇痛,如调整体位、冷敷热敷;中重度疼痛及时用镇痛药物,从非甾体抗炎药到阿片类逐步升级,联合镇静药物减轻焦虑对疼痛的放大作用。机械通气、术后患者采用镇痛镇静一体化治疗,保证舒适的同时避免过度镇静影响呼吸。镇痛中密切监测呼吸、血压,确保安全有效。
心理安抚:解读需求与重建信心
1.重症患者的心理需求解析
ICU 环境使患者易产生复杂心理反应:陌生环境、仪器噪音引发恐惧;沟通障碍、信息缺失导致焦虑抑郁;对预后的不确定性滋生绝望。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捕捉信号:沉默寡言可能是抑郁,躁动挣扎常源于恐惧,拒绝配合多因失去信心。护理人员主动建立信任,用握手、轻拍肩等肢体语言传递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关注。
2.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方法
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清醒患者用通俗语言解释治疗和病情,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恐惧;用写字板、手势等让无法说话的患者表达需求。定期安排家属视频探视或短暂陪护,通过亲情增强信心。对谵妄患者,用时钟、日历强化时间感知,用熟悉物品唤起记忆,减轻认知错乱与躁动。这些干预能显著降低 ICU 后心理创伤发生率。
多学科协作:构建全方位康复支持
1.医护康一体化的团队协作
重症康复需多学科团队配合:医生制定方案时同步考虑镇痛和心理需求;护士执行治疗时实施疼痛评估和心理安抚;康复师早期介入,病情允许时开展肢体训练;药师优化镇痛药物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团队每日病例讨论,综合评估患者身心状态,动态调整计划,确保医疗、护理、康复形成合力,加速康复。
2.早期康复的精准介入
打破 “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 误区,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启动康复:护理人员协助肢体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康复师指导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和呼吸效率;对意识清醒患者,逐步开展床上坐位、站立等主动运动。早期康复促进躯体功能恢复,通过成就感提升心理状态,形成 “身体好转 - 心理改善” 良性循环。
细节护理:筑牢康复的基础防线
1.舒适护理的实施细节
从细节提升舒适度: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防压疮;调节室内温湿度,减少环境刺激;口腔、眼部护理每日2次,保持感官舒适;对躁动患者优先找原因,减少不必要约束,必要时用约束带并垫软衬。这些细微护理直接减轻不适,为康复创造条件。
2.病情观察的预警价值
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捕捉康复信号:记录每小时尿量、血压评估循环功能;观察呼吸频率、血氧判断肺功能改善;监测疼痛评分、情绪,以了解身心舒适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如镇痛后呼吸抑制、持续抑郁等情况,通过早期预警避免病情反复,为康复防线添砖加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