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孩子生病,家长往往心急如焚,恨不得孩子立刻药到病除。但儿童不是 “缩小版的成人”,他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儿童用药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儿童用药的关键注意事项,帮助家长们科学、安全地给孩子用药。
一、精准剂量,拒绝 “差不多”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习惯按照 “成人剂量减半” 或者凭感觉估算,这种 “差不多” 的做法,实则暗藏巨大风险。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精确计算。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用于儿童退热时,每次剂量通常为每千克体重 10 - 15 毫克,若一个孩子体重 15 千克,每次用量应在 150 - 225 毫克之间,且两次用药间隔至少 4 - 6 小时,24 小时内不超过 5 次。
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可以借助儿童专用量杯、喂药器等工具。这些工具标有清晰刻度,能帮助家长准确量取药物。曾有新闻报道,一位家长因使用普通勺子给孩子喂止咳糖浆,剂量把握不准,导致孩子药物过量,出现了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所以,精准用药,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第一步。
二、选药有道,避开 “雷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一些药物可能会对其身体发育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伤儿童的听神经,引发耳聋;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成瘾,且 12 岁以下儿童禁用;而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会影响儿童软骨发育,18 岁以下禁止使用。
此外,成人药物不能随意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的剂型、成分和剂量是按照成人标准设计的,儿童服用可能会因药物浓度过高,引发不良反应。像成人常用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就不适合儿童,儿童应选择布洛芬混悬液等专用剂型。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的用药安全。
三、科学服药,细节决定安全
服药时间、方式等细节,对药物疗效和孩子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如驱虫药,空腹时药物在肠道内浓度较高,能更好地发挥驱虫作用;而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刺激胃黏膜,应在饭后服用。
在送服药物时,要用温开水,千万不能用果汁、牛奶、茶水等代替。果汁中的酸性成分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降低药效;牛奶中的钙会与部分药物结合,形成难以吸收的物质;茶水中的鞣酸则会影响铁剂、酶类药物的吸收。同时,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同服,不仅不会增强疗效,还可能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所以,如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一定要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警惕过敏,防患于未然
儿童药物过敏并不罕见,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瘙痒,重则可能导致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在使用新药前,家长要详细告知医生孩子的过敏史,包括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情况。对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医生通常会进行皮试,确认安全后再使用。
用药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一旦出现皮肤发红、瘙痒、呼吸急促、呕吐等疑似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带孩子就医。即使症状轻微,也不能自行判断处理,因为过敏反应可能会迅速加重。
五、正确储存,远离隐患
药物储存不当,容易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变质。大多数药物应储存在常温(10-30℃)、干燥、避光的地方。比如,胰岛素需要冷藏保存,但不能冷冻;眼药水开封后,一般使用期限为 4 周,过期就不能再用。
同时,要将药物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防止孩子误服。曾有儿童因好奇误服家长的降压药,导致血压骤降,情况十分危急。此外,家长要定期清理家庭药箱,及时丢弃过期、变质的药物,避免误用。
儿童用药安全,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防线。家长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用药注意事项,在给孩子用药时做到严谨、科学,才能让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孩子的安全。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