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良艺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发布时间:2025-07-09
621

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肝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因长期损伤而逐渐被疤痕组织(纤维化)取代,导致肝脏结构改变和功能丧失。健康的肝脏组织柔软、有弹性,能够有效执行解毒、代谢、合成等重要功能。而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则变得坚硬、结节化,无法正常运作,最终可能引发肝功能衰竭甚至肝癌。肝硬化通常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然而,一旦进入晚期,病情往往难以逆转,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肝脏损伤累积的结果。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毒长期感染会引发慢性肝炎,逐渐破坏肝细胞,最终导致纤维化和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是肝硬化的另一大诱因;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男性每日摄入酒精超过40克(约3杯酒),女性超过20克,持续多年,酒精性肝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脂肪在肝脏堆积可引发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等,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脏细胞,也可以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和肝硬化。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或接触工业/生物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也可造成肝脏慢性损伤以致肝硬化。一些少见的遗传代谢疾病如血色病(铁过载)、威尔逊病(铜代谢异常)等也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胆管结石梗阻和长期胆汁淤积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肝硬化的危害

肝硬化不仅影响肝脏本身,还会引发全身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肝脏无法正常代谢毒素、合成蛋白质及凝血因子,导致肝功能衰竭,出现黄疸、腹水、出血倾向等。肝硬化使肝脏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引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破裂大出血)。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血氨等毒素进入大脑会导致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肝硬化患者肝癌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还可能合并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了怎么办?

虽然肝硬化无法完全逆转,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可有效控制乙肝、丙肝,减轻病毒对肝脏损害。严格戒酒是控制酒精性肝硬化进一步恶化的关键。通过减重、控制血糖和血脂也有助于改善肝硬化的病情。肝硬化患者常伴营养不良,需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但肝昏迷患者需限制蛋白摄入量,并采取降低血氨措施(如乳果糖、利福昔明)。限制盐分,使用利尿剂,可以控制肝硬化患者腹水量,改善腹胀症状。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可以在内镜下套扎血管或药物预防出血。对于终末期肝硬化,肝移植是唯一根治手段,但需匹配供体,且费用高昂。

肝硬化的预防措施

预防肝硬化远比治疗更重要,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新生儿应常规接种。乙肝、丙肝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2杯啤酒),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戒酒。低脂、低糖、高纤维饮食,避免肥胖和脂肪肝可以预防肝硬化。谨慎使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镇痛药),长期服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随着饮食习惯改变,现在脂肪肝患者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群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肝脏纤维化程度。  

结语

肝硬化是沉默的“杀手”,早期常无症状,但危害极大。通过了解病因、积极预防和科学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风险。保护肝脏,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切勿等到病情恶化才后悔莫及。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