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4输液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或液体意外从输液部位渗漏出来的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输液外渗对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理至关重要。以下将介绍输液外渗的常见护理方法,以帮助相关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常见输液外渗的原因
如穿刺点选择不当、未正确握持针头或针头穿刺时角度不正确等,都可能导致静脉穿刺不稳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输液设备故障如输液管路漏气、连接不牢固等,以及泵速设置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静脉通路出现损伤、血管壁破裂或穿刺点周围组织松动,都有可能导致输液外渗。
患者的不适当活动或突发动作,如剧烈运动、不慎碰到输液部位或拔除导管,都可能造成导管脱出,导致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方面,常见的包括渗液部位皮肤出现潮红、水肿等症状,是由于液体从静脉通路穿刺点或周围组织渗出所致。此外,评估渗液总量也很重要,可以通过测量渗液量来判断情况的严重程度。
系统表现方面,输液外渗也可能引起循环系统的变化,如患者的心率可能会增快,血压可能会下降。这是因为外渗导致液体丢失,使血容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输液外渗的危害
输液外渗的危害包括患者身体不适、输液疗效降低以及感染风险增加。首先,输液外渗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和渗出液体引起的皮肤损伤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其次,输液外渗会导致输液疗效降低,药物无法被有效吸收,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此外,输液外渗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外渗处可能成为细菌进入机体的通道,并引发局部或全身性感染。
输液外渗的护理方法
早期发现与预防:定期检查输液部位,观察有无渗液、红肿等异常情况,并遵循操作规范,严格按照穿刺技术步骤进行操作,确保穿刺点干净、无菌。此外,应尽量减少患者不当的活动或运动,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输液部位或导管松动。
现场处理:立即停止输液泵,防止更多液体渗出,轻柔地将患肢抬高,以减少局部水肿,同时尽快更换穿刺点并重新安装新的输液设备,确保设备的泵速正确设置。如果外渗部位较低且渗液较多,需在医生或主管护士的指导下,使用合适的方法安全地拔除导管,以防止渗液继续发生。
渗液处理与敷料更换:使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吸水性敷料轻轻按压患者的渗液部位,避免过度压迫导致疼痛或不适,还需保持输液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和进一步渗液,同时定期检查敷料状态,如有渗液或污染应及时更换,以保持局部清洁无菌。
监测与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心率变化、血压变化等循环系统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组织硬度及渗液情况,记录渗液的量及性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还需详细记录外渗时间、部位、渗液性质、护理措施,以此为后续分析和改进护理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心理护理:输液外渗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恐慌和焦虑,护士应通过沟通和互动来安抚患者情绪,让其感到被关心和支持,对于害怕疼痛或不适的患者,可以提供一些合适的疼痛缓解措施,如局部冰敷等,以减轻其身体的不适感。
输液外渗的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需强调正确的注射和输液技巧,确保操作规范、准确,尽量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
使用消毒器械,严格消毒皮肤和工作区域,减少感染风险,同时需注意静脉通道的选择和插入技巧,避免穿刺过浅或过深,确保输液器具的质量和完整性,及时更换老化或破损的设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