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珊  单位: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 内科  发布时间:2025-09-03
297

“你要胖是因为吃多动少!”这句在肥胖群体中很容易听到的评语让很多人对肥胖进行了单向归责,肥胖是“你吃得多、你动得少”的“锅”。殊不知,基因、激素、代谢、心理等多重要素形成网状结构,调控着人体对肥胖的管理,任何一个点上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肥胖。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有19亿人超重,6.5亿人符合肥胖的标准,单纯是因“吃得过多”导致体重过高的在其中占比不到30%。今天,我们来看看被掩盖的肥胖临床真相。

基因:藏在DNA里的“体重密码”

肥胖的遗传体质多数受先天基因支配。2024年《自然·代谢》发现,人类基因组至少含有160个与体重有关的基因位点,其中FTO基因是“主犯”,即“肥胖基因”。携带这种基因风险等位基因的人,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度要比常人高23%,脂肪分解效能降低15%。更特殊的“单基因肥胖”如LEP基因缺陷病例:曾有7岁男孩每日摄入1500千卡(同龄儿童推荐量),却因无法合成抑制食欲的瘦素,体重飙至45公斤并出现并发症。这类患者即便严格节食,也需补充瘦素才能维持正常体重,可见基因早已为部分人的体重设定“初始阈值”。

代谢:身体“能量工厂”的个体差异

代谢是体重的“隐形调节器”,我们每日60%~75%的能量消耗来自基础代谢,其个体差异可达30%。临床检测发现,同为60公斤的成年女性,基础代谢率最高相差500千卡/天,长期累积便会形成体重差距。代谢异常还与器官功能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热量无法有效转化为能量,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堆积,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40%存在此问题;棕色脂肪组织(“好脂肪”)随年龄增长减少,且个体差异大,含量低者更易囤积脂肪。

内分泌:激素失衡引发的“体重失控”

内分泌系统如“信号塔”,激素紊乱会导致体重调控失灵。临床最常见的胰岛素抵抗,会使身体分泌更多胰岛素降血糖,而高胰岛素水平会促进脂肪合成,尤其易致腹部肥胖,80%肥胖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

女性更易受内分泌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70%伴随肥胖,雄激素升高会抑制脂肪分解、促进食欲,形成“肥胖-激素紊乱”循环;甲状腺功能减退会降低基础代谢率,患者常“吃少仍胖”,单纯节食还会加重甲状腺负担。

生活习惯:被忽视的“隐形推手”

现代生活方式中的“隐性诱因”也会催生肥胖。睡眠剥夺(每天<6小时)会使瘦素减少18%、饥饿素增加28%,让人更渴望高糖高脂食物,研究证实,连续一周睡眠不足者每日多摄入385千卡(约2杯奶茶热量)。压力应激下,皮质醇分泌会促进腹部脂肪堆积,还会让人依赖“安慰性食物”,疫情期间肥胖就诊率上升17%,60%患者有长期心理压力;久坐不动(每天>8小时)者,即便下班后运动,脂肪燃烧效率也比久坐<4小时者低22%,因长期静止会流失肌肉、降低基础代谢。

科学应对:从“指责”到“精准干预”

认清肥胖复杂性,做好科学应对。在临床上,可通过基因检测、代谢率检测等手段发现病因明确的患者,并采取精准干预,例如对基因缺陷者使用靶向药物(瘦素补充剂),对胰岛素抵抗者采用低GI膳食及药物改善,对压力性肥胖者结合心理干预等。而大多数人没必要纠结于“吃得多还是吃得少”,更该注意“吃什么,怎么活”: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坚持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尽量减少精制糖的摄入,一旦出现“体重骤增伴乏力或月经紊乱”,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

肥胖不是“自制力差”的标签,而是多因素健康问题。跳出“吃得多=胖”的误区,从多维度干预,才能实现科学减重、守护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