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中耳炎是耳朵中的“隐形杀手”,也是耳鼻喉科的“常客”,尤其喜欢盯上小朋友,当然成人也可能中招。中耳炎可不是小毛病,不仅会引发剧烈疼痛,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听力受损。那么,中耳炎是如何发生的呢?
什么是中耳炎
想要了解中耳炎,需要先知道耳朵的结构。我们的耳朵包含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是可以看到的耳廓和耳道,内耳负责接收外界的声音,同时起到了维持平衡的作用,中耳则是夹在外耳和内耳之间的“小房间”,鼓膜、听小骨等听觉系统的重要角色都“住”在这里,通过咽鼓管连通鼻咽部。
中耳炎简单来讲,就是这个“小房间”的黏膜和组织出现了炎症,可能只是轻微红肿,也可能是积水甚至化脓。比较常见的中耳炎有两种,一种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其最喜欢搞“突袭”,可能前一秒还好好地,下一秒就感到剧烈疼痛,严重时耳朵里还可能流出黄色的脓水,脓水流出后疼痛反而会减轻。另一种是分泌性中耳炎,它比较隐蔽,既不会流脓也不会很疼,但是会使人感到耳朵闷闷的,听别人说话总感觉声音很小,自己说话会显得比较大声。这种情况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对不知道如何表达的孩子,可能会拖成慢性,继而影响听力的发育。
中耳炎是如何发生的
那么,中耳炎是如何发生的呢?实际上,我们的耳朵本身有着自己的“防火墙”,可以抵挡绝大多数的细菌和病毒,但是如果遇到了以下几种因素,可能会使得炎症乘虚而入。
咽鼓管出问题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其在平时可以起到调节中耳压力的作用,也可以将中耳内产生的分泌物排到鼻咽部,一旦其出现问题,就会带来麻烦。以小孩子为例,他们的咽鼓管比较短、宽,开口较低,这也使得奶液、鼻涕等容易顺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加上小孩子不会主动对咽鼓管进行调节,积液无法及时排出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炎症。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问,那是不是成年人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成年人如果有过敏性鼻炎,鼻腔内黏膜肿胀,压迫咽鼓管,影响其通畅性,又比如得了鼻窦炎,鼻腔中的鼻涕会倒灌到鼻咽部,导致咽鼓管堵塞。另外,一些不良习惯也会导致咽鼓管问题,如在擤鼻涕时,有人喜欢捏住两个鼻孔用力擤,压力会导致鼻涕进入咽鼓管,引发堵塞。
细菌病毒入侵
多数中耳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入侵导致的,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平时会躲在鼻腔和咽喉部,一旦咽鼓管因为各种原因堵塞,中耳部分的空气被吸收,形成的负压会将这些细菌吸入中耳,引发化脓,这也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由来。流感、感冒病毒会先在鼻子、鼻咽部引发炎症,炎症顺着咽鼓管向中耳蔓延,引发病毒性中耳炎。
免疫力较差
为什么小孩子更容易得中耳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孩子的免疫力较差,对于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不足,感冒后很容易“祸及”中耳。因此,3岁以下的孩子超过一半都得过中耳炎。
其他原因
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可能成为中耳炎的诱因:
(1)二手烟:长期吸入二手烟会刺激鼻腔和咽鼓管黏膜,导致其抵抗力下降;
(2)交叉感染:在人群密集场所,如游乐场、幼儿园,感冒病毒容易出现交叉感染,而孩子一旦得了感冒,就容易发生中耳炎;
(3)掏耳朵:掏耳朵时太用力,可能戳破鼓膜,导致外部细菌进入中耳,引发感染。
中耳炎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
(1)正确擤鼻涕。先按住一侧鼻孔,轻轻擤鼻涕,然后换边,这样能够减少鼻涕进入咽鼓管的风险。小孩子不会擤鼻涕,可以用小喷壶向鼻腔喷生理盐水,再借助吸鼻器将鼻涕吸出。
(2)控制鼻炎。对于有过敏性鼻炎的,应该避开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不要让鼻子长期肿胀。对于有鼻窦炎或者腺样体肥大的,应该及时治疗,避免咽鼓管堵塞。
(3)增强免疫力。应保证睡眠充足、饮食均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少熬夜,免疫力强了,感冒少了,中耳炎自然也就少了。
治疗
中耳炎并不是忍一忍就过去的病,长期拖延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因此,得了中耳炎应该及时到医院,让医生判断中耳炎的类型,进行对症治疗,不要信一些所谓的偏方。如果医生要求药物治疗,一定记得按疗程服药,不要觉得不疼就擅自停药,这样可能导致细菌或病毒“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性,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中耳炎治好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听力,避免积液残留对听力造成影响。其实,只要了解了中耳炎发生的原因,做好预防和治疗,就可以让耳朵“少遭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