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3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式,用于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支架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恢复血液正常流动,保证血管通畅。但仅通过手术及药物治疗并不能长久持续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预后,部分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出现运动耐力下降、精神焦虑。心脏需要一场系统、科学的“复工”训练。其中,运动康复正是这场“复工”计划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引擎。
一、心肌梗死术后运动康复:分阶段推进,以科学为基础
1. 第一阶段:住院期(术后早期,约 1-2 周)
术后第 1 天,开展床上自主肢体屈伸活动及下肢踝泵训练,每次 3 min,每天 3 次。术后第 2 天,床上坐起,开展床边双腿下垂、四肢关节屈伸 / 旋转及坐便器训练,每次 15~20 min,每天 2 次。术后第 3 天,开展病房内慢步行走,其中慢步行走每次 50 m,每天 2 次。术后第 4~5 天,病区内行走 50 m,每天 2 次;如身体状态良好,可增加上下 3~5 级楼梯。术后第 6~7 天,以中等速度行走 150 m,每天 2 次;如身体状态良好,可上下完整一层楼梯。灵活调整训练方案,以身体可耐受为宜。
2. 第二阶段:早期恢复期(出院后 3-6 个月)
这是康复效果最显著的关键时期
核心:有氧运动
选择:步行(最常用、最安全)、骑自行车、慢速爬楼梯。水中行走(需水温适宜)也是低冲击力的好选择。初始可能仅能持续 5-10 分钟。每周增加 1-5 分钟,逐步延长至 30-45 分钟 / 次。频率:每周 3-5 次。
3. 第三阶段 : 维持期 ( 长期,6 个月后 )
目标是将第二阶段养成的良好运动习惯融入生活,持续终身。保持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
二、运动安全:不可逾越的生命红线
识别危险信号:
胸闷、胸痛、压榨感、异常头晕、眼前发黑、晕厥
异常的气短(远超平时运动强度应有的程度)
心悸(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过度疲劳或腿部肌肉异常酸痛
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三、运动之外,康复的坚实组合
1. 药物基石: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降脂、稳定斑块)、β 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ACEI/ARB(改善心脏重构)等药物。它们是康复和预防复发的基石,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
2. 营养是燃料:采取真正有益心脏的地中海式饮食:丰富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鱼、禽、豆制品)、健康脂肪(橄榄油、坚果),严格限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盐和添加糖。控制总热量,维持健康体重。
3. 戒烟:吸烟是血管的“毒药”。戒烟是降低再发心梗风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务必彻底戒烟并远离二手烟。
4. 管理压力与睡眠:学习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太极、音乐)。保证充足(7-8 小时)高质量的睡眠。积极心态是康复的隐形加速器。
5. 定期复诊:按医嘱定期回医院复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指标),让医生及时了解康复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四、结论
早期渐进式综合康复强调患者在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运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心肌恢复及全身功能改善。心脏康复通过健康宣教、运动干预等措施,能促进心脏功能恢复或接近健康状态。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