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对于刚经历生产的妈妈们来说,产后恢复是重中之重。然而,很多妈妈把关注重点放在了身材恢复、伤口愈合上,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容易被“隐藏”的关键部位——盆底肌。今天就来详细聊聊产后盆底肌修复的重要性,以及3个简单易操作的居家锻炼方法,帮妈妈们科学预防后遗症。
别等出现问题才重视!产后盆底肌损伤的危害远超想象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产后必须关注盆底肌?盆底肌是封闭骨盆底的一组肌肉群,就像一张“吊床”,支撑着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同时控制着排尿、排便等生理功能。
盆底肌松弛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此外,盆底肌松弛还可能导致性生活质量下降、慢性盆腔痛等问题,这些都给产后妈妈的身心带来双重负担。
3个居家锻炼方法,简单有效修复盆底肌
1.凯格尔运动:盆底肌修复的“基础款”
凯格尔运动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盆底肌锻炼方法,它的核心是通过主动收缩和放松盆底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首先,要找到盆底肌的位置。可以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流,此时收缩的肌肉就是盆底肌。但要注意,这只是找位置的方法,不能在排尿过程中进行凯格尔运动,否则可能影响膀胱功能。找到盆底肌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练习了:
准备姿势:可以选择坐姿、站姿或卧姿,只要身体放松、舒适即可。
收缩动作:集中注意力,缓慢收缩盆底肌,就像努力忍住排尿一样,将肌肉向上、向内提拉,注意不要收缩腹部、臀部或大腿的肌肉,只专注于盆底肌。
放松动作:缓慢放松盆底肌,让肌肉恢复到自然状态,停留3-5秒,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收缩。
练习频率:每天可以练习3组,每组10-15次。随着盆底肌力量的增强,可以逐渐增加收缩时间和每组的次数,比如将收缩时间延长到5-10秒,每组次数增加到20次。
2.臀桥运动:兼顾盆底肌与核心力量
臀桥运动不仅能锻炼臀部和腰腹部的核心肌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盆底肌,让盆底肌在协同运动中得到锻炼,非常适合产后妈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姿势:平躺在床上,双腿屈膝,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掌完全贴在床面,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掌心朝下。
起身动作:缓慢吸气,同时收紧腹部、臀部和盆底肌,将臀部向上抬起,直到身体呈一条直线(从肩膀到膝盖),注意不要过度抬高臀部,以免腰部受力过大。保持这个姿势2-3秒,感受盆底肌和臀部肌肉的紧绷感。
下落动作:缓慢呼气,同时放松盆底肌和臀部肌肉,将臀部缓慢放回床面,恢复到初始姿势。
练习频率:每天练习2-3组,每组12-15次。随着力量的增强,可以在臀部抬起时停留更长时间,或者在腹部放置一个小重物(如瑜伽砖),增加运动难度。
3.站姿踮脚收缩:利用碎片时间锻炼
对于需要随时照顾宝宝的妈妈来说,碎片化时间是最宝贵的。站姿踮脚收缩运动不需要固定的场地和时间,随时都可以做,非常方便。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准备姿势:保持站立姿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保持身体放松,挺胸抬头。
收缩动作:缓慢踮起脚尖,同时收缩盆底肌,将盆底肌向上、向内提拉,保持2-3秒。此时可以感受盆底肌和腿部肌肉的协同收缩。
放松动作:缓慢放下脚跟,同时放松盆底肌,恢复到自然站立姿势,停留2-3秒后,再进行下一次动作。
练习频率:每天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练习,比如每次做10-12次,一天练习3-4组。
盆底肌修复,是产后妈妈爱自己的重要方式
产后妈妈们常常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宝宝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恢复。但其实,只有妈妈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盆底肌修复不仅是为了预防漏尿、盆腔器官脱垂等后遗症,更是产后妈妈关爱自己、恢复身体功能的重要一步。
希望每一位产后妈妈都能重视盆底肌修复,用科学的方法呵护自己的身体,远离产后后遗症的困扰,在照顾宝宝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自信的生活。如果在锻炼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或者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咨询妇产科医生或专业的盆底肌康复师,让专业人士为你提供指导和帮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