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5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孩子会经常挤眉弄眼,还时不时清嗓子,会疑问这是怎么了。其实,这些表现是儿童抽动症的信号。中医将这类症状归为“瘛疭”“筋惕肉瞤”,认为其根源多与肝、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今天咱们就聊聊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找到症结,用温和的方式帮孩子找回平静。
一、孩子为啥会“抽抽”?中医这样看
中医认为,抽动症就像身体里的“小风车”转失控了。如有的孩子肝火旺,就像火炉烧得太旺,风火搅动气血,导致四肢乱动,另外,抽动症与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密切相关,从中医视角来看,这是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气血失和,进而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所致;又有的孩子脾胃弱,就像土地板结了,痰湿堵住经络,肌肉也会不受控地抽动;还有的孩子先天不足,肾精亏虚,筋脉失养,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具体来说,中医常把抽动症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肝风内动型
孩子常烦躁易怒,面红耳赤,抽动时四肢用力明显,就像小树苗被狂风吹得乱晃。这类孩子可能还有头痛、入睡难的问题。
2、痰火扰神型
喉咙里常发出“咕噜”声,说话可能带脏话,情绪急躁易怒,就像烧开的茶壶咕嘟冒泡。这类孩子可能偏爱甜食、油炸食品,大便干结。
3、脾虚肝旺型
面色发黄,四肢乏力,抽动在吃饭后或疲劳时加重,就像缺水的花朵蔫头耷脑。这类孩子可能挑食、积食,舌苔厚腻。
4、阴虚风动型
两颧发红,手脚心发热,晚上睡觉翻来覆去,大便干得像羊粪蛋,就像干涸的河床裂开缝隙。这类孩子可能总喊热,喜欢蹬被子。
二、抽动症中医怎么治?内外结合“六步走”
中医治疗讲究“标本兼治”,既缓解症状,又调理体质。具体方法包括:
1、喝中药:一人一方,慢慢调
中医会根据孩子的体质开方。比如肝火旺的孩子,常用珍珠母、黄芩、钩藤这类清热熄风的药;痰湿重的孩子,可能用到半夏、胆南星、茯苓等化痰开窍。
2、扎针灸:疏通经络,平衡气血
针灸师会在孩子头部、四肢的特定穴位扎针,比如百会穴、太冲穴、丰隆穴等。这些穴位就像身体的“开关”,能调节气血运行。
3、推拿按摩:放松肌肉,舒缓情绪
推拿师会轻柔地按揉孩子的背部、腹部和四肢,就像给身体“松土”。比如按揉太冲穴能疏肝理气,揉丰隆穴能化痰祛湿。由于抽动时肌肉紧张,推拿后能明显放松。
4、耳穴贴压:小豆子,大作用
医生会在孩子耳朵上贴王不留行籽(一种中药籽),对应肝、脾、心等穴位。孩子每天按压几次,就像给身体“充电”。
5、穴位敷贴:小小的草药,大大的功能
医生会在孩子的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及太冲穴等穴位,敷贴钩藤、柴胡、茯苓、白芍、防风等中药,以调节肝、心、脾功能,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健脾化痰,平抑肝风、舒缓经络。
6、心理疏导:畅通情志
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方式来宣泄情绪,比如,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积极户外活动打打球,骑骑自行车,和信任的人倾诉、写日记等。其次,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不要总是呵斥或指责。同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抽动症,避免因误解或恐惧而加重症状。通过建立积极心态,增强孩子自信心,减少因自卑引发的紧张性抽动。
三、儿童抽动症家长能做什么?这些细节很重要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家长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管住嘴
少吃辛辣、油炸食品,比如炸鸡、薯片。多吃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百合。孩子总清嗓子,家长停了甜食和冷饮后,症状明显减轻。
2、动起来
每天带孩子进行30分钟的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既能释放压力,又能增强体质。
3、少批评
孩子抽动时,家长别总提醒“别动”,这反而会加重焦虑。可以陪孩子画画、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4、睡好觉
睡前1小时关掉电子设备,用温水泡脚,喝杯温牛奶。孩子总失眠,调整作息后,抽动频率明显降低。
四、中西医能一起治吗?
俗话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两者结合,既能快速控制症状,又能减少复发。
总之,如果发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别急着批评,先带孩子找专业医生评估。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千万别自行买药或乱用偏方。孩子的健康需要家长和医生一起守护,多一分耐心,少一份焦虑,孩子才能更轻松地成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