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因其高发于秋冬季,又被称为“秋季腹泻”。但与普通腹泻不同,轮状病毒肠炎具有传染性强、症状重、并发症风险高的特点。若未及时识别并干预,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症状识别:三大特征区分普通腹泻
1.典型病程:先吐后泻,发热为先兆。轮状病毒肠炎起病急骤,通常以呕吐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多数患儿在病程初期伴有低热(38℃~39℃),少数可出现高热。而普通腹泻多由饮食不当或受凉引发,发热少见,且呕吐与腹泻的关联性较弱。
2.粪便特征:黄色水样便,无黏液脓血。轮状病毒肠炎患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20次,粪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无腥臭味,且镜检无黏液、脓血或白细胞。若粪便中出现黏液、血丝或脓液,需警惕细菌性肠炎等其他疾病。
3.脱水风险:警惕“三多一少”。由于频繁呕吐和腹泻,患者易出现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三多一少”——排便次数多、水分多、量多,但小便量显著减少。此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哭时无泪、精神萎靡等也是脱水的重要信号。若患儿出现四肢发凉、脉搏细弱等休克征象,需立即就医。
4.可侵犯多个脏器,导致神经、呼吸、心脏、肝胆、血液等多系统病变,如出现无热惊厥、心肌损害、肺部炎症、肝胆损害等。
传播途径与病程
1.传染源与传播链。患者及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粪便排出后,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或玩具后未洗手即进食。呼吸道传播:病毒颗粒可能通过气溶胶形式或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接触传播:护理患者时未做好防护,或共用毛巾、餐具等。2.高发场景与易感人群。季节性:秋冬季节高发,与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存活能力增强有关。人群聚集地: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等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易感人群:6个月至2岁婴幼儿因母传抗体消失且免疫系统未完善,感染风险最高;
病程。1.潜伏期:1~3天。2.自然病程:3~8天。
辅助检查。粪便:偶见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临床用ELISA法或胶体金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
治疗原则:补液是核心,避免用抗生素
1.对症治疗:预防脱水比止泻更重要。轮状病毒肠炎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为主。口服补液盐(ORS):适应于轻度或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低渗配方(ORSⅢ),按体重计算补液量(如轻度脱水50ml/kg,d,中度100ml/kg,d),少量多次服用,4小时内用完。静脉补液:适用于中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者,需监测血钠、血钾等指标,需立即住院输液治疗。饮食调整:继续母乳喂养或选择低乳糖配方奶;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可进食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2.药物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抗生素无效:轮状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盲目使用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止泻药风险:洛哌丁胺等强效止泻药可能延长病毒排出时间,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于成人患者。益生菌与补锌:部分研究显示,布拉氏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可能缩短病程;补锌(>6个月,元素锌20mg,6个月以下10mg,10~14d)疗程10~14d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吸附病原体和毒素
3.就医指征。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持续呕吐无法进食;腹泻次数或量突然增加;发热超过39℃或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眼窝凹陷、哭时泪少或无泪、口唇干燥、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囟门凹陷;大便带血或呈果酱样(警惕肠套叠)。有基础疾病(先心病、免疫缺陷病)。
预防措施
1.主动免疫。疫苗类型:国内常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可覆盖常见血清型(如G1、G2、G3、G4)。接种时间:建议6周龄至3岁儿童接种,首剂在6~12周龄完成,间隔4~10周接种后续剂次。保护效果:疫苗可降低70%~90%的重症住院风险,但无法提供终身免疫。
2.日常防护:切断传播途径。手卫生: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在接触患儿粪便、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环境消毒:对患儿衣物、玩具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煮沸消毒;被褥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以上。饮食安全: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果;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轮状病毒肠炎虽来势汹汹,但通过及时识别症状、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可显著降低其危害。若患儿出现病情加重或异常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切勿延误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