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家人生命进入最后阶段,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是无休止地检查,还是让他们在痛苦中等待?安宁疗护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它像一双温暖的手,牵着患者和家属走过生命最后旅程,让告别变得平静而有尊严。自2017年起,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目前已覆盖全国185个市(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安宁疗护的整合照护模式是如何让生命的终点也充满温度。
一、安宁疗护:“五全照顾”守护生命最后时光
很多人以为安宁疗护是“不再治疗”,其实它是“用五种维度全方位守护生命尊严”。就像给患者和家属撑起一把温暖的伞:
1. 全人照顾:不只治身体,更要暖心灵。晚期患者常说“身上疼,心里更疼”。安宁疗护不仅管止痛、止喘等身体症状,还会帮患者缓解恐惧、遗憾等心理痛苦。
2. 全家照顾:患者不孤单,家属有依靠。家属往往比患者更焦虑:“我做得够不够好?”安宁疗护团队同步支持家属,比如帮家属学习基础护理(如翻身、喂饭),还会组织家属互助小组,让家属明白“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在扛”。
3. 全程照顾:从确诊到离世后,关爱不中断。安宁疗护不是“临时帮忙”,而是以终末期患者及家属为服务对象,在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基础上,覆盖“从终末期评估到丧亲后1年”的完整周期。
4. 全队照顾:一群人围着一个家,难题有人管。一个患者背后,有一整个专业团队在支撑:安宁疗护服务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由医疗、护理、社会工作、康复、心理、药学、营养等专业团队共同完成。
5. 全社区照顾:在家也能享服务,熟悉环境更安心。除了住院服务,安宁疗护也将逐步涵盖门诊服务、会诊服务、居家服务、共照服务及互联网服务,充分连接社会资源,为患者提供帮助。
二、身体不痛苦:让“好好活着”从“不疼”开始
终末期患者最难受的是什么?疼痛、喘不上气、吃不下饭。安宁疗护的第一步,就是帮患者“解决这些实实在在的痛苦”。
1. 止痛:从“忍痛”到“无痛”
医护人员运用评估工具对疼痛进行量化评分,对疼痛管理采用“三阶止痛法”与多模式镇痛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轻度疼痛(1~3分),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4~6分)选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7~10分)则采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并配合镇静、抗抑郁等辅助用药。
2. 缓解呼吸困难、恶心等“隐形痛苦”
除疼痛外,呼吸困难的处理同样关键。通过氧疗、体位调整、呼吸训练等非药物措施,配合少量镇静药,让呼吸变轻松。要是吃不下饭,营养师会配小份、高蛋白的营养餐,避免插胃管的痛苦。
三、心里不害怕:聊聊“死亡”,反而更平静
“我走了,孩子怎么办?”“还没来得及跟老伴说对不起……”这些遗憾和恐惧,比身体疼痛更折磨人。安宁疗护的“心灵关怀”,就是帮患者和家属“把心结打开”。
1. 说说心里话:“五道人生”告别法
社工或心理师会引导患者完成“道谢、道歉、道爱、道别、道愿”。
2. 家属也需要“止痛药”
患者离世后,家属常陷入自责:“我是不是没照顾好他?”安宁疗护团队会定期打电话、组织互助小组,帮家属走出悲伤。
四、自己做决定:“如果我不行了,别抢救我”
“万一我昏迷了,要不要插管子?”“想在家走还是在医院?”这些问题,现在可以提前说清楚——这就是“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像“生前遗嘱”一样,让患者自己做主。
五、普通人能做什么?了解这些,就是对家人最大的爱
1. 知道“安宁疗护”不是“等死”:它是让生命最后阶段“少点痛苦,多点尊严”。比如晚期患者用止痛药不是“成瘾”,是基本权利。
2. 提前和家人聊聊“身后事”:别忌讳谈“如果生病了想怎么治”,可以一起看《人生大事》这类电影,慢慢打开话题。
结语:最好的告别,是“记得”而非“遗憾”
“我们留不住时间,但能留下有温度的回忆,这或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安宁疗护不只是“治病”,更是“治心”;不只是“送走”患者,更是“温暖”活着的人。当我们学会接受生命有终点,学会用温柔的方式告别,生命最后的时光,就会成为照亮回忆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