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晚上磨牙,是不是肚子有蛔虫?”不少家长仍相信这一老说法,甚至未检查就贸然给孩子驱虫。但从医学角度看,这种认知过于片面。虽然磨牙可能与寄生虫有关,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并不常见,实际诱因远比“有虫”复杂。
什么是儿童夜间磨牙
儿童夜间磨牙是指孩子在睡眠中无意识地紧咬或摩擦牙齿,常伴有咯吱声。医学上称为“睡眠型磨牙症”,属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它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可能反映出身体某些状况的一个“信号”。发生率约为15%~30%,多见于3~6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大多数会随年龄增长自行减轻或消失。
民间说法:肚子有虫是真的吗
在过去,蛔虫感染确实较为常见。蛔虫在人体肠道中活动时,可能引起肠道刺激、瘙痒和不适,部分儿童在夜间会因不适而出现磨牙、易惊醒、抓肛门等表现,因此“磨牙就是肚里有虫”的说法应运而生。然而在如今卫生条件改善、饮食结构改变、体检制度完善的城市环境中,儿童寄生虫感染的发生率已大幅下降。儿童因“肚里有虫”而引发磨牙的比例极低,不能再作为默认解释。
引起宝宝磨牙的常见原因
精神紧张、情绪压力:学龄前儿童处于认知快速发展期,对外部环境高度敏感。当面临陌生人、入园适应、家庭冲突、过度管教等情况时,可能会在睡梦中通过磨牙“释放”内在压力。这种情绪性磨牙通常与入睡前的心理状态相关,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甚至伴随夜惊、说梦话等现象。
牙齿或咬合问题:儿童处于乳牙更替期,牙齿排列尚未稳定,若存在牙列不齐、咬合关系异常,可能会引起牙齿之间的不协调,导致夜间下意识地进行咬合调整。蛀牙、乳牙滞留、新牙萌出等也可能引发不适,使孩子在夜间通过磨牙缓解不适感。
睡眠质量差或呼吸障碍:如果孩子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腺样体肥大、鼻炎、打鼾等问题,夜间氧气摄取不足可能会刺激中枢系统,出现不自主运动,其中包括磨牙。这类孩子通常伴有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疲倦、行为冲动等表现,应引起家长重视。
肠道寄生虫(极少数):在确有不洁饮食、常抓肛门、腹痛、食欲异常等表现的孩子身上,仍需考虑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可能,特别是在农村或寄生虫高发地区,可通过粪便检查明确是否需要驱虫。
宝宝磨牙有哪些危害
短期或偶尔磨牙大多不造成明显影响,但若磨牙持续时间长、频率高,可能带来一些健康问题:牙齿磨损或松动,严重者可造成牙釉质损伤,增加龋齿风险;颌面肌肉疲劳或疼痛,孩子早晨醒来时可能抱怨脸酸、咬肌痛;持续磨牙可能改变正常咬合关系;频繁磨牙者常伴有浅睡、易惊醒等表现,影响身体发育和认知功能。
家长该怎么做
先观察,不急于处理:多数儿童磨牙是阶段性、轻微的,无需特殊治疗。家长可观察孩子磨牙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记录是否伴随打鼾、惊醒、情绪波动等,初步评估是否为生理现象。
排查是否存在诱因:检查孩子的牙齿状态,是否有蛀牙、牙齿拥挤、咬合不良;观察情绪是否波动,是否近期经历入园、搬家、家庭变故等;关注是否打鼾或张口呼吸,评估有无鼻部或咽喉问题;若怀疑肠道感染,可咨询医生是否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
调整作息与情绪环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剧烈活动或屏幕刺激;睡前半小时可做轻柔按摩、听轻音乐,帮助情绪放松;创造安全、安静的入睡环境,提升睡眠质量;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保持敏感,避免过度责备与焦虑。
必要时就医:若孩子磨牙持续超过3个月、夜间声音剧烈、影响白天精神,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建议到医院进行口腔科、儿科或睡眠专科评估,明确是否需要干预。
医生会怎么处理
对于咬合问题,口腔医生可能建议佩戴牙垫(护齿器)以保护牙齿;对于睡眠障碍,耳鼻喉科或睡眠专科会检查是否需处理腺样体肥大或鼻道问题;对于情绪性磨牙,医生可建议进行心理评估与行为干预;若为寄生虫感染,则根据检查结果给予驱虫治疗。
宝宝磨牙并不总是“肚子有虫”。引起夜间磨牙的原因多样,可能与情绪压力、咬合不正、睡眠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儿童的磨牙是暂时性的,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家长应学会科学观察,排除潜在诱因,在需要时及时就医评估。用科学理解打破误解,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