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根据《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84亿慢阻肺患者,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患者常常被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困扰,严重时甚至连日常活动都难以完成,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除了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外,科学合理的呼吸功能锻炼,也是改善病情的重要手段。美国胸科学会(ATS)研究表明,规律的呼吸训练能使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提升10%~15%,有效提升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缓解不适症状。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易学、在家就能开展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缩唇呼吸:给呼吸装上“安全阀”缩唇呼吸操作简便,如同为呼吸安装了一个“安全阀”,能有效延缓呼气时气道塌陷,帮助排出肺内残留气体。具体练习时,先选择一个让自己感觉舒适放松的姿势,站立、端坐或半卧位均可。静下心来,用鼻子缓缓吸气,将空气充盈腹部,此时能明显感觉到腹部像气球一样微微隆起,这个过程大约持续2~3秒。呼气时,把嘴唇缩成吹口哨的形状,缓慢均匀地将气体从口中呼出,呼气时间尽量保持在4~6秒,让呼气时长大于吸气时长,一般保持1:2或1:3的吸呼时间比。
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缩唇呼吸不要刻意憋气,呼吸频率以不引发明显气促为宜,一般每分钟7~8次即可。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坚持锻炼3~4次。刚开始练习时,可能难以把握呼吸节奏,不必心急,随着练习的深入,就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呼吸韵律。
腹式呼吸:激活“呼吸主力”膈肌正常呼吸中,膈肌是当之无愧的“主力”,但许多人习惯浅而快的呼吸方式,使得膈肌逐渐“消极怠工”。腹式呼吸能够唤醒沉睡的膈肌,加深呼吸深度,显著提升肺部通气量。
练习腹式呼吸,可平躺在床上,双膝微微屈曲,充分放松腹部肌肉;也可以选择舒适的坐姿,将一只手轻放胸部,另一只手置于腹部。用鼻子吸气时,感受腹部缓缓隆起,放在腹部的手会随之抬起,而胸部的手应尽量保持静止,这表明呼吸主要依靠腹部发力,吸气过程持续3~5秒。接着用口呼气,腹部自然下陷,尽可能将肺内气体彻底呼出,呼气时间约5~7秒。反复练习,逐渐延长呼吸时间,让呼吸变得更加缓慢、深沉。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气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稍作休息,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同时,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呼吸肌疲劳。可以从每天练习5分钟开始,循序渐进增加时长,逐步延长至15~20分钟,每天进行2~3次练习。
呼吸操:全身协同,提升呼吸功能呼吸操将呼吸锻炼与肢体运动巧妙结合,带动全身肌肉参与,进一步强化呼吸功能,提升身体耐力。
开始练习时,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放松全身。缓慢吸气的同时,双手缓缓向上抬起,直至头顶上方,掌心相对;随后缓慢呼气,双手回落至起始位置。接下来进行侧伸展动作,吸气时,双臂向两侧平举,掌心朝上;呼气时,身体向右侧弯曲,右手尽量向下伸展,左手向上伸直,保持2~3秒后恢复原位,再向左侧重复同样动作。转体运动同样有效,双脚分开站稳,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吸气时,身体向左转动,头部也向左后方转动,呼气时转回原位,然后向右侧重复。最后是下蹲呼吸,吸气时缓慢起身,双臂向上举起;呼气时慢慢下蹲,双手环抱膝盖,尽可能将肺内气体呼出。
进行呼吸操练习,动作幅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度拉伸或剧烈运动,特别是老年人和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要防止摔倒或肌肉拉伤。呼吸操的动作顺序和重复次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一般每个动作重复8~10次,整套呼吸操练习时长控制在15~20分钟,每周坚持练习3~5次。
呼吸功能锻炼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正确的练习方法,假以时日,就能逐步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胸痛、严重气促、头晕等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调整锻炼计划。希望这些在家就能轻松完成的呼吸操,能助力慢阻肺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拥抱健康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