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振仙  单位: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5
38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心脏支架手术凭借其立竿见影的效果,成为很多冠心病患者的“救命稻草”。根据《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3)》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20万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手术,术后血管再通率超95%。当堵塞的血管被支架撑开,心脏恢复正常供血,患者胸痛、胸闷的症状迅速缓解,仿佛重获新生。然而,《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明确指出,术后1年内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达2.3%,这意味着治疗远未结束。事实上,植入支架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一场不容懈怠的“持久战”,关系到患者未来的生命健康。

支架:血管的“撑伞人”

心脏支架,本质上是一个由金属制成的网状小管,通常采用医用不锈钢或钴铬合金等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支撑强度。当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堆积而狭窄,影响心脏供血时,医生会通过介入手术,将折叠的支架沿着导管送入狭窄血管处,再通过球囊扩张使其撑开,像一把撑起的伞,将狭窄部位撑开,恢复血管通畅。支架植入后,其细密的网状结构能够均匀分散血管压力,防止血管弹性回缩。支架的植入,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心肌缺血,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支架术后的“隐形危机”

虽然支架解决了血管狭窄的燃眉之急,但它并非万能的“永动机”,术后依然存在诸多风险。首先,支架作为外来物,会刺激血管内膜,引发炎症反应,促使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使原本通畅的血管再次变窄。临床数据显示,未规范用药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可高达20%~30%。从病理机制看,炎症因子的持续释放会激活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如同在血管内筑起“新生屏障”阻碍血流。其次,支架植入部位的血管内皮在修复过程中,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堵塞血管,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在术后3~6个月的内皮修复关键期,血小板活化风险显著提升,微小血栓随时可能成为致命“定时炸弹”。

抗血小板药物:守护血管的“忠诚卫士”

面对这些风险,抗血小板药物成为了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则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阻断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这些药物就像“忠诚卫士”,日夜坚守在血液循环的“岗位”上,时刻警惕着血小板的异常聚集,通过多重机制协同作用,不仅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也能减轻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几率。

停药的“致命陷阱”

临床上,不乏因擅自停药而酿成悲剧的案例。65岁的张大爷,在植入支架后,感觉身体恢复良好,便自行停用了抗血小板药物。三个月后,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送医抢救才脱离危险。医生检查发现,正是因为停药,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堵塞了血管。研究表明,支架植入后1年内是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高危期,擅自停药会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数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可高达未停药者的数倍。即使度过了高危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病变依然存在,停药同样可能引发血管再次堵塞。

正确用药:科学与坚持并重

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一般来说,在支架植入后的1~12个月,通常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调整用药方案,可能改为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在用药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医嘱,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用药效果和出血风险。

心脏支架手术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它只是治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支架不是“永动机”,只有坚持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才能有效预防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真正守护好心血管健康。希望每一位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都能重视用药问题,与医生携手,为自己的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