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英  单位:成都循上鹏瑞利医院  发布时间:2025-10-24
256

随着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等生活方式的日益普遍,脂肪肝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发病群体正逐渐年轻化。许多人往往要等到体检做超声检查时,才惊觉自己的肝脏早已“悄悄变胖”。而之所以能及时发现这种“悄悄变胖”,正是因为超声检查的独特价值——它凭借无创、便捷、经济的显著优势,成为脂肪肝筛查与评估的首选手段,能清晰判断肝脏的“胖瘦”程度,及时为人体健康发出预警信号。

一、健康的“小鲜肝”与油腻的“胖肝”:超声下的图像对比

在超声图像中,健康肝脏具有明确特征:肝脏大小、形态符合正常生理范围,包膜光滑完整,内部回声呈均匀细腻的细小点状,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肝内门静脉、肝静脉等血管走行清晰,可追踪至分支末端。

脂肪肝的超声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因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肝脏整体回声出现弥漫性增强、增粗,图像亮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脂肪会吸收超声能量,导致肝脏后方回声逐渐衰减,越往肝脏深部,图像越模糊,严重时甚至无法清晰显示肝脏后方结构;肝内血管显示也受影响,血管壁与周围增强的肝组织对比减弱,血管走行可能变得模糊。

二、不只是“看”出来:超声如何给脂肪肝“分程度”?

超声并非简单判断“有或无”,而是通过关键指标对脂肪肝进行半定量分度,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核心参考肝内血管显示清晰度和肝后方衰减程度,具体分为三度:

1.轻度脂肪肝:肝内回声轻度增强,肝内二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管壁仍能清晰显示,肝脏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仅在肝脏近包膜处回声略有增强。

2.中度脂肪肝:肝内回声中度增强,肝内门静脉二级分支的管壁显示模糊,仅能清晰看到一级分支;肝脏后方回声出现中度衰减,肝深部结构如肝包膜下区域,显示欠清晰。

3.重度脂肪肝:肝内回声显著增强,呈“亮肝”表现,肝内门静脉一级分支的管壁也难以清晰显示;肝脏后方回声重度衰减,肝深部结构基本无法辨认,甚至整个肝脏后方呈“无回声区”。

三、鉴别诊断的“火眼金睛”:区分单纯性脂肪肝与脂肪性肝炎

超声无法直接检查到肝细胞的炎症,但能通过间接征象提示脂肪性肝炎的可能,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是否进展:

1.肝脏包膜变化: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脏包膜通常光滑;若出现脂肪性肝炎,炎症可能导致肝包膜增厚、不光滑,超声下表现为肝脏边缘“毛糙”。

2.脾脏大小:长期脂肪性肝炎可能引发肝纤维化,进而导致门静脉压力轻度升高,超声可发现脾脏轻度增大(正常脾脏厚度不超过4cm,长度不超过12cm),这是提示病情进展的重要信号。

3.肝内回声均匀度:单纯性脂肪肝回声虽增强,但分布较均匀;脂肪性肝炎可能因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肝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出现“点状或片状异常回声区”。

四、定期随访的“监视器”:监测脂肪肝的逆转与进展

脂肪肝是可逆性疾病,超声则是监测病情变化的“理想监视器”。通过定期复查,一般建议单纯性脂肪肝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脂肪性肝炎每3-6个月复查一次,对比前后两次超声图像的关键指标,能直观判断治疗效果:

 若肝内回声增强程度减轻、后方衰减消失、血管显示清晰度恢复,说明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减重等生活方式干预,脂肪肝在“逆转”;若回声持续增强、脾脏逐渐增大、血管显示越来越模糊,提示病情可能进展,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排查肝纤维化风险。

总之,超声检查是守护肝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既能早期发现脂肪肝,又能精准分度、提示进展、监测疗效。建议长期高油饮食、肥胖、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定期做肝脏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干预,让“胖肝”变回“鲜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