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从世界范围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主要特征,足见其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危害。而且,心血管疾病涵盖多种疾病类型,包含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因此,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至关重要,本文也将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和介绍。
一、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成因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非由单一原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受损。
目前来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部分患者自身长期保持着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这导致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遭受诸多不良影响。过量的盐分摄入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大大增加,而且过多的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容易导致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高糖饮食则容易引发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从运动习惯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使得身体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堆积,导致肥胖以及身体机能下降。长期的运动不足会导致患者自身的心脏功能减弱、血管壁增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概率。从外界影响因素来看,吸烟与过量饮酒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两大不良行为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肌损害,长期大量饮酒会使心脏扩大,诱发心力衰竭等问题。
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
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从生活方式、心理调节以及定期体检等多个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不光有利于预防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还有助于大众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升。
在生活方式上,大众自身需要高度重视健康饮食,并在此基础之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日常饮食方面,整体上需要以清淡为主,减少盐、油、糖的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这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维护心血管健康。同时,应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睡眠对心血管系统同样重要。成年人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过程中,需要保证每晚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合理的作息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对于大众群体来说,一旦怀疑患有心血管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关键。
诊断心血管疾病通常依赖于多种检查手段。医院中的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并进行体格检查。常用的检查项目还包括心电图(ECG),它能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超声心动图则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心肌厚度、心脏瓣膜是否正常、心室射血分数等重要指标;血液检查可检测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等,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疾病类型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帮助患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患者需配合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结语:
总之,在国内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宣传、引导需要高度重视,并且需要意识到,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了解疾病成因、积极预防到合理治疗,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希望大家都能重视心血管健康,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守护好自己的 “心” 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