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损伤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病症,常常因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引发。患者被送进手术室时,往往处于生死边缘,每一秒都至关重要。在这短暂的黄金抢救时间里,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以及后续的康复效果。了解颅脑损伤黄金抢救时间的利用策略,不仅对于医疗人员至关重要,也能让患者家属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更好地理解救治过程,积极配合医疗工作。
黄金抢救时间的界定
颅脑损伤的黄金抢救时间通常是指从患者受伤到接受有效手术治疗的关键时段,一般认为在受伤后的数小时内,尤其是前3~6小时最为关键。在这个时间段内,及时、正确的救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脑组织的二次损伤,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血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质量。
术前准备阶段的高效利用
(一)快速评估与诊断。患者被送进手术室前,在急诊科或抢救室就要进行快速而全面的评估。医护人员会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以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迅速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受伤部位。
(二)建立有效通气与循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首要任务。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及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防止窒息。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有效的通气功能,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同时,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一般选择粗大的静脉,以便快速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保证脑组织的血液灌注。
(三)术前用药与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术前药物。对于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药物,减轻脑水肿。同时,手术室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手术器械的消毒、麻醉设备的调试、手术团队的集合等,确保患者一进入手术室就能立即开始手术。
麻醉阶段的精准把控
(一)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颅脑损伤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常采用全身麻醉,因为全身麻醉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呼吸和循环,保证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麻醉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等。维持血压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既要保证足够的脑灌注压,又要避免血压过高导致颅内出血加重。同时,要注意调节呼吸参数,保证合适的通气量和二氧化碳分压,因为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颅内压。
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操作
(一)迅速开颅减压。对于存在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的患者,迅速开颅减压是关键。手术医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头皮切开、颅骨钻孔、骨瓣去除等操作,打开颅腔,释放颅内压力。
(二)精准清除病灶。在开颅后,手术医生要精准定位病灶,如脑挫裂伤部位、血肿位置等,并将其彻底清除。在清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脑组织,避免过度损伤。
(三)修复脑组织与颅骨。清除病灶后,要对受损的脑组织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理。如果颅骨缺损较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颅骨修补,保护脑组织,维持颅腔的正常形态。
术后早期的密切观察与处理
(一)持续监测与评估。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医护人员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二)维持内环境稳定。注意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输液种类和速度,避免出现高钠、低钠、高钾、低钾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三)预防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导尿管通畅,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颅脑损伤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转瞬即逝,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术前的快速评估与准备,到麻醉阶段的精准把控,再到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操作以及术后的密切观察与处理,医疗团队需要争分夺秒、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这宝贵的黄金时间,为患者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救治流程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颅脑损伤患者能够在这黄金抢救时间内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