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更为严重。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方面。
一、病因
哮喘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方面,哮喘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其子女患哮喘的风险显著增加。环境因素则更为复杂,包括空气污染、吸烟、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此外,感染、气候变化、剧烈运动等也可能诱发哮喘。
二、症状
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这些症状可能在接触到诱因(如冷空气、过敏原、运动、感染等)时发作或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仅以咳嗽或胸闷为主要表现。哮喘的发作常在夜间或凌晨,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三、诊断
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诊疗过程、检查结果、过敏史、家族史及环境因素等进行综合评估。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方法,其结果阳性可确诊哮喘。
四、治疗
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控制药物和急救药物。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能够减少气道炎症,长期使用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急救药物则用于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是常见的急救药物,能够迅速扩张气道,缓解气喘和呼吸困难。
非药物治疗方面,环境管理至关重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空气污染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都能有效减少哮喘发作的风险。同时,合理的锻炼、均衡饮食等措施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肺功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部分重度或难治性哮喘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支气管热成形术等。此外,脱敏治疗也适用于过敏原明确的哮喘患者。
五、自我管理
哮喘患者需要掌握一些自我管理方法,以便有效控制病情。首先,患者应当了解自己的病情,记录每次症状的变化,评估药物的效果,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药物使用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确保药物的疗效。使用吸入器时,掌握正确的方法非常重要。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注意避免触发哮喘发作的因素。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稳定。
六、预防
预防哮喘发作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明确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例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应避免外出,外出时戴口罩和眼镜;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注意房间卫生和被褥清洗、晾晒。
哮喘虽然难以根治,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病情的良好控制。患者不必过分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吸入激素与口服和静脉注射的全身激素不同,全身副作用非常少。只有少数重症哮喘患者需要高剂量的吸入激素和多种附加治疗。
总之,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避免诱发因素,定期复查,以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