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心头肉,但儿童天性好动、好奇心旺盛,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磕碰、烫伤、误食等意外。儿科医生提醒:90%的儿童意外伤害可通过及时处理减轻伤害,而一个科学配置的家庭急救包,能让家长在关键时刻快速应对,为就医争取黄金时间。本文将结合儿科临床经验,分享家庭急救包的必备物品及使用指南。
家庭急救包的核心原则
1.分龄配置,精准应对
根据孩子年龄调整物品:
婴幼儿期(0-3岁):重点预防窒息、皮肤损伤,需准备鼻腔清理器、液体敷料等。
学龄前期(3-6岁):好动期易发生擦伤、扭伤,增加弹性绷带、冰袋等。
学龄期(6岁以上):户外活动增多,需补充运动防护用品(如护膝)和抗过敏药物。
2.定期检查,动态更新
每3个月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物品。
季节性调整:夏季增加防蚊液、炉甘石洗剂,冬季补充冻疮膏。
急救包必备物品清单
1.基础消毒与伤口处理
物品用途及使用要点
碘伏棉签(独立包装)替代传统碘酒,刺激性小,适合儿童娇嫩皮肤,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画圈。
无菌纱布、绷带用于覆盖擦伤、割伤,绷带需选择透气弹性材质,包扎时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创可贴(不同尺寸)优先选择防水型,适合关节部位,每4小时更换一次。
液体敷料(如壳聚糖)喷剂型,可快速成膜保护伤口,尤其适合大面积擦伤。
2.常见急症处理工具
体温计:推荐电子耳温枪或额温枪,15秒测温,避免水银体温计破碎风险。
喂药器/滴管:精准控制药量,避免儿童抗拒时呛咳。
鼻腔清理器:婴儿专用吸鼻器,缓解鼻塞导致的呼吸不畅和喂养困难。
冰袋(可重复使用):摔伤后立即冷敷,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减轻肿胀。
3.儿科常用药品
注意:药品需单独存放,避免儿童接触!
药品名称适用症状使用注意事项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发热、牙痛、关节痛按年龄体重给药,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体温≥38.5℃时使用。
蒙脱石散急性腹泻空腹服用,水温不超过40℃,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服。
炉甘石洗剂蚊虫叮咬、湿疹止痒避开破损皮肤,摇匀后涂抹,每日3-4次。
益生菌(如布拉酵母菌)腹泻、便秘、抗生素后肠道调理冷藏保存,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
碘伏消毒液伤口消毒替代酒精,减少刺激。
4.特殊场景物品
防呛噎急救手册:图文说明海姆立克法(适合1岁以上儿童),家长需定期演练。
儿童安全剪刀:圆角设计,用于剪开衣物或绷带,避免再次划伤。
一次性冰袋:户外活动携带,摔伤后立即冷敷。
便携急救手册:记录过敏史、紧急联系人、附近医院地址,便于就医时快速提供信息。
这些物品不建议放入急救包
1. 酒精棉球:刺激性强,可能导致儿童疼痛哭闹,优先选择碘伏。
2. 抗生素软膏:滥用易引发耐药,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成人药品:儿童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严禁使用成人药物(如阿司匹林)。
常见意外伤的家庭处理流程
1.烧烫伤
立即处理:流动冷水冲洗15-30分钟,降低皮肤温度,避免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
判断伤情:轻度(红斑)可涂抹烫伤膏;中度(水疱)勿刺破水疱,用无菌纱布覆盖后及时就医;重度(皮肤破溃)用无菌纱布覆盖,立即送医。
2.异物卡喉
1岁以下婴儿:采用“5次拍背+5次胸部按压”法(见图解),避免海姆立克法导致脏器损伤。
1岁以上儿童:实施海姆立克法,直至异物排出或儿童恢复呼吸。
3.鼻出血
正确姿势:身体前倾,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5-10分钟,冷敷额头。
禁忌:仰头止血(血液易流入气道引发窒息)。
如何让急救包真正“有用”
1. 全家学习:家长、老人均需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如止血、心肺复苏),建议参加社区急救培训。
2. 位置固定:将急救包放在显眼、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如高处抽屉),标注“急救包”字样。
3. 模拟演练:每季度与孩子进行“安全小课堂”,通过玩偶演示伤口处理流程,减少孩子对医疗操作的恐惧。
结语
一个科学配置的家庭急救包,不仅是物品的集合,更是家庭安全的“防火墙”。儿科医生强调:预防永远大于治疗,但当意外发生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从今天起,对照清单检查你的急救包,用知识和准备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