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展雄  单位:河源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7
223

想象一下,你即将走进手术室的大门,医生温和地问:“今天的手术,您对麻醉方式有什么了解或偏好吗?”你瞬间愣住——麻醉方式还能选?它们到底有何不同?为什么隔壁床骨折用半麻,而你做个小腹腔镜手术就得全麻?别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麻醉医生手中的“魔法配方”,看看他们如何为你量身定制一场“舒适睡眠”,守护你穿越手术的旅程。

第一部分:麻醉世界的“三原色”

局麻:精准的“单点静音”术

适用场景:

小范围、短时间手术:皮肤上的小肿物(如脂肪瘤、痣)切除、浅表伤口缝合、拔牙、小的皮肤活检等。就像家门口修个水管,没必要让全城停水。

配合其他麻醉:有时作为全麻或椎管内麻醉的补充,提供额外的术后镇痛,减少整体麻药用量。

椎管内麻醉:下半身的“断网模式”

适用场景:

下半身手术:这是它的“主战场”。下肢手术(骨折固定、关节置换、血管手术)、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剖宫产、子宫切除、膀胱手术、痔疮手术、疝气修补等)。如同让电脑的下半部分暂时“离线升级”,上半部分(大脑、心肺、手臂)继续“直播运行”。

术后镇痛:通过留置导管持续给药,提供长时间、效果优良的下半身术后镇痛。

全麻:全身的“深度睡眠重启”

适用场景:

大型、复杂手术:开胸手术、开腹手术(胃肠肿瘤切除、肝脾手术等)、颅脑手术、长时间手术(超过数小时)。如同整个城市需要进行大规模检修,必须进入深度维护模式。

需要绝对制动的手术:如眼科精细手术、耳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任何微小的体动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第二部分:麻醉医生的“决策地图”如何为你选择最优解

坐标一:手术需求——决定“必须项”

手术部位是核心:

头部、颈部、上肢、胸腔手术,全麻几乎是唯一选项(局麻可用于极表浅小手术)。

腹腔、盆腔深部手术,通常首选全麻。

下肢、下腹部、会阴部手术,椎管内麻醉(腰麻或硬膜外)是非常好的选择。它精准作用于手术区域神经,效果确切,且避免了全麻的系统性影响。如骨折手术、剖宫产、疝气修补等。

手术时长是标尺:

超短手术(<30分钟):局麻或单次腰麻可能足够。

短至中等时长(30分钟-几小时):椎管内麻醉(特别是可追加药物的硬膜外)、全麻均可考虑,结合其他因素选择。

长时间手术(>数小时):全麻是更可靠的选择,便于持续控制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持续硬膜外麻醉也可用于长时间手术,但有时需复合镇静。

手术复杂性与创伤度:

创伤大、出血多、生理干扰剧烈的手术(如大器官移植、大血管手术),全麻能提供最全面的生命支持和管理。

坐标二:患者状况——决定“可能性”与“风险项”

健康底牌是基石:

心肺功能:这是重中之重。严重心脏病、呼吸衰竭的患者,麻醉医生会极力避免加重其负担。可能倾向选择椎管内麻醉或局麻(若手术允许),以减少药物对心肺的抑制。若必须全麻,则需极其精细的用药和监护管理。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柱严重畸形、脊髓病变、颅内高压等,通常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全麻或局麻(若可行)成为选项。

凝血功能:使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或有凝血障碍疾病,椎管内麻醉(穿刺部位出血风险)需非常谨慎甚至禁忌。全麻或局麻(注意注射部位出血)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年龄:婴幼儿常难以配合区域麻醉或局麻,全麻更常用。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对药物敏感,麻醉方案需个体化精简。

坐标三:平衡的艺术——安全、有效、舒适的金三角

安全至上: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一切决策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规避最严重的风险(如困难气道患者强行全麻插管风险极高,可能倾向区域阻滞;严重心衰患者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有效保障:确保选择的麻醉方式能够为手术提供充分的条件(无痛、肌松、制动)和足够长的作用时间,保证手术能够顺利、高质量地完成。

舒适追求:在安全和有效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患者的体验,减少焦虑、恐惧、疼痛和术后不适(如恶心呕吐),促进快速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