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血栓形成是众多急危重症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长期卧床、手术后恢复期、慢性疾病和高龄群体中更为多见。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其隐匿性强、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预防胜于治疗,科学护理干预可在血栓形成早期发挥关键作用。
全面风险评估与个体化护理策略制定血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如高龄、手术创伤、恶性肿瘤、肥胖、长期卧床、妊娠、口服避孕药使用等。为保障护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首要任务是开展系统的血栓风险评估。
临床上常用的工具包括Caprini评分(外科患者)和Padua评分(内科患者)。通过评估患者年龄、既往血栓史、活动能力、疾病状态等参数,将其划分为低、中、高风险等级。
高风险患者应联合应用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与物理防护手段(梯度压力袜、间歇充气泵等),同时严密监测出血风险;
中低风险者则以加强基础护理与适度机械防护为主,不必常规使用药物。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护理策略,确保干预及时、个体化、持续化。
基础护理干预措施是防血栓的基石1. 促进早期活动与肢体功能锻炼
早期离床活动被认为是预防VTE最有效的非药物手段。护理人员应每日评估患者活动能力,根据体能状态制定个性化活动计划:
卧床患者应定时协助变换体位,建议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血液在下肢静脉淤滞;
对于意识清晰、下肢无损伤的患者,可指导进行足背屈伸运动、股四头肌收缩等床边锻炼;
术后患者尽早下地行走,应在安全评估后由护士陪同完成,避免跌倒等二次伤害。
2. 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管理
静脉留置针是住院患者常规治疗手段,但也是潜在的血栓风险源。护理操作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疼痛等静脉炎症状:
每班检查静脉通道的通畅性,避免输液速度过快或长时间压迫血管;
避免在血流缓慢部位(如手背、小隐静脉)长期置管;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注射肢体,防止局部血流淤积;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执行规范的冲封管操作并加强并发症观察。
3. 妥善使用抗血栓辅助设备
梯度压力袜和间歇充气泵是常用物理预防工具,通过对下肢静脉的间歇性压迫促进血液回流。护理人员需掌握其使用适应证与禁忌证:
正确选择袜型与尺寸,避免过紧导致局部缺血或压伤;
每班检查穿戴部位皮肤完整性,防止因局部湿热引发皮肤损伤;
设备使用期间保持肢体舒适与稳定,防止滑脱或压迫其他部位血管;
对存在严重动脉硬化、皮肤感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甚至禁用。
此外,护理记录应详实,包括穿戴时间、使用反应、不良事件等,为后续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健康宣教与出院后随访管理健康宣教的重点内容包括:
血栓的常见表现: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静脉显露,或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等;
药物依从性教育:抗凝药需按时服用,不可擅自停药,应遵医嘱复查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生活方式干预:提倡控体重、戒烟限酒、多饮水,减少久坐久站,尤其对办公族与长途出行者应强调中途活动;
警惕高危情境:如飞行旅行、妊娠、骨折手术、恶性肿瘤治疗期,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并采取预防措施。
建立护理随访机制也极为关键。通过电话随访、健康咨询、线上APP平台等方式,护理人员可:
监测患者用药依从性与不良反应;指导家庭护理措施与自我观察技能;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长期健康管理,预防血栓反复发作。
对于首次血栓事件患者,建议建立专属护理档案,纳入慢病管理系统,实现个性化、连续化、信息化的护理服务模式。
结语血栓的预防与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严谨的临床操作,同时也依赖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与主动配合。通过风险分级评估、科学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全流程管理,可以显著降低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护理防血栓,不容忽视;科学防控的每一步,都是对生命最深的守护。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