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数据显示,其年发病率高达8.1%,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15%存在足部病变风险,而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5年死亡率超过30%。早期溃疡若未及时干预,感染率将在3天内上升60%,截肢风险增加20倍。本文结合临床指南与护理经验,总结一套“10分钟足部自查法”,助患者将早期溃疡识别率提升至90%,降低截肢风险。
一、糖尿病足的“隐形杀手”:神经与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二者常协同作用:
神经病变:导致足部感觉丧失(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患者可能因未察觉外伤而延误治疗。
血管病变:引发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足部供血不足,伤口愈合时间延长3-5倍。
高危信号:
足部麻木、刺痛或“袜套感”;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皮肤干燥、皲裂,趾甲增厚变形;
夜间静息痛(足部静止时疼痛)。
二、10分钟自查法:分部位、分步骤排查隐患
1.每日自查“黄金时间”
建议选择晨起后或睡前进行自查,此时足部水肿消退,病变更易察觉。
2.自查“四步法”
第一步:视觉检查(3分钟)足底:使用镜子或请家属协助,观察是否有擦伤、水疱、鸡眼、胼胝(老茧)或皮肤颜色改变(发红、发紫、苍白)。
趾缝:分开脚趾,检查是否有浸渍、脱皮或异味(提示真菌感染)。
趾甲:修剪时避免过短或损伤甲沟,若发现嵌甲或甲沟红肿,需及时就医。
第二步:触觉检查(3分钟)轻触觉:用棉花球或羽毛轻触足底、足背及趾腹,测试是否能感知触碰。
重触觉:用钝头圆珠笔轻压足部皮肤,确认是否感到压力(避免使用尖锐物,以防意外损伤)。
温度觉:交替用温水(37℃以下)和冷水(15℃以上)测试足部温度感知,若对冷热不敏感,提示神经损伤。
第三步:血管检查(2分钟)足背动脉搏动:用食指和中指轻触足背最高点(内踝与外踝连线中点),感受搏动强度。若搏动微弱或消失,需警惕下肢缺血。
皮肤温度:对比双足足部温度,若某侧明显发凉,可能提示血管狭窄。
第四步:功能检查(2分钟)单足站立:双手扶墙,单足站立10秒,若无法保持平衡或足部疼痛,提示神经或肌肉功能受损。
踮脚行走:尝试踮起脚尖行走5步,若足跟无法正常抬起,可能存在跟腱挛缩。
三、发现异常怎么办?分级处理指南
1.轻微损伤(如擦伤、水疱)
处理原则:清洁消毒+减压防护。
操作步骤: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使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
覆盖无菌纱布或水胶体敷料,避免使用创可贴(可能加重感染)。
穿戴减压鞋垫或定制矫形鞋,减少足部压力。
2.中度损伤(如溃疡、渗液)
立即就医:糖尿病足溃疡的黄金治疗期为24小时内,延误治疗将导致感染扩散风险增加5倍。
就医前准备:拍摄伤口照片(包括大小、深度、渗液情况),供医生参考。
避免自行挑破水疱或挤压脓液,防止感染扩散。
3.严重损伤(如坏疽、骨髓炎)
紧急处理:若出现足部发黑、恶臭、剧烈疼痛或发热,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转运注意事项:保持患肢低位,避免抬高(可能加重缺血)。
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避免二次污染。
四、日常护理:预防胜于治疗
足部清洁:每日用温水(≤39℃)泡脚10分钟,避免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高温物品。
洗后用柔软毛巾彻底擦干,尤其是趾缝间。
营养支持: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和维生素C(如柑橘、猕猴桃),促进伤口愈合。
五、中医辅助调理:改善微循环
中药洗剂:透骨草50g,桂枝18g,花椒30g,艾叶10g,木瓜30g,苏木50g,红花12g,赤芍30g,白芷12g,川芎15g,川乌10g,草乌10g,麻黄10g,白芥子30g。
方法:上药水煎取汁,药液浸没患处(下肢于膝关节下1/3,上肢肘关节下1/3),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穴位按摩:每日按摩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和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每次3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
结语:自查+科学干预,糖尿病足可防可控
糖尿病足的早期干预可使截肢率降低70%以上。通过每日10分钟自查法,患者可及时发现80%以上的早期病变,结合科学护理与中医调理,多数患者可避免截肢。建议每3个月到医院进行专业筛查(如ABI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与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