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的体检报告中,“肺结节”这三个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人在看到这个结果后,第一反应就是惊慌失措,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肺癌。近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的流行,不少民众感觉肺结节在增多,但实际上这并非与新冠肺炎有直接关联,而是以前没有广泛开展肺CT普查,如今随着体检意识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进步,才使得肺结节被更多地发现。另外,有家族肺癌病史的病人,一旦发现肺结节,应该高度关注,因为这类人群患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密切随访和及时诊断,绝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肺结节,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认识肺结节:揭开神秘面纱
肺结节,从医学影像学的角度来看,指的是在肺部影像学检查(如CT、X线)中发现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
简单来说,就是在肺部发现了一个“小肿块”或“小阴影”。根据肺结节的大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直径小于5毫米的称为微小结节,5~10毫米的是小结节,10~30毫米的则为结节。而按照密度来划分,肺结节又可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是指肺部密度均匀增高的结节,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白色的高密度影;磨玻璃结节则像磨砂玻璃一样,呈现出半透明的模糊阴影,密度较实性结节低,但内部仍能看到肺纹理;混合磨玻璃结节则是既有磨玻璃密度又有实性成分的结节。
肺结节≠肺癌:理性看待良性与恶性
从肺结节的成因来看,良性结节的原因多种多样。感染是常见的因素之一,比如细菌、真菌、结核杆菌等感染肺部后,可能会留下炎症性结节,像肺炎治愈后可能会形成瘢痕结节;肺部的良性肿瘤,如错构瘤、血管瘤等,也会表现为肺结节;此外,一些非感染性的炎症,如结节病,也可能导致肺结节的出现。而肺癌导致的肺结节,也就是恶性结节,相对来说占比较小。恶性结节通常具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比如结节生长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体积明显增大;结节的形态不规则,边缘有毛刺、分叶,就像螃蟹的爪子一样向外伸展;结节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能会有空洞形成,而且空洞的内壁不光滑。
正确应对肺结节:科学处理有策略
首先,要避免过度恐慌和焦虑。情绪的过度波动不仅对健康没有帮助,还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冷静,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肺结节。接下来,及时将检查报告交给专业的医生,如呼吸科医生、胸外科医生或影像科医生,让他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估。医生会根据肺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随访或治疗方案。
对于良性可能性大的肺结节,通常采取定期随访的策略。一般来说,微小结节(小于5毫米)如果没有明显的恶性特征,医生可能会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T检查,观察结节是否有变化;小结节(5~10毫米)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每3~6个月随访一次;对于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由于其性质相对复杂,随访的频率可能会更高。在随访过程中,如果结节一直稳定,没有增大或出现恶性特征,就可以继续观察;如果结节有增大的趋势或出现了恶性特征,医生会考虑进一步的检查,如穿刺活检,以明确结节的性质,或者进行手术切除。如果高度怀疑肺结节是恶性的,或者结节已经引起了一些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医生会建议及时进行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确定。
除了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和治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肺部健康。戒烟是非常重要的,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远离二手烟也同样关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的环境中,如雾霾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必要时佩戴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