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明花  单位: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3
1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发的严重心血管急症。随着急性救治手段的不断进步,许多患者被及时抢救成功。然而,心肌梗死后的护理管理往往被低估,尤其是发病后的“黄金期”——通常指发病后1~4周,是康复与二次预防的关键阶段。科学、系统、专业的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心肌修复、防范并发症、改善预后。

心肌梗死后护理的核心目标与意义

心肌梗死后的护理不仅是基础护理的延伸,更是循证医学指导下的多学科综合干预,目的是在黄金期内最大限度地促进心肌修复、恢复心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优化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干预的核心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心肌修复与心脏重塑: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坏死区域形成瘢痕,心室重构可能导致心功能下降。护理干预通过合理的体位、活动、营养等措施,优化心脏负荷,延缓心室重构进程。

防范并发症的发生:急性期后的患者仍面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风险。护理人员需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协助用药,识别高危信号,及时应对。

护理黄金期内的科学管理是心肌梗死康复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充分认识护理的目标和意义,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护理黄金期的重点措施:循序渐进、系统管理

生命体征与症状监测: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警惕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颤)等并发症。对于高危患者,需辅助进行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异常心电活动。同时,需评估患者主诉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等,早期识别再梗死或心力衰竭的征兆。

个性化运动康复指导:科学的运动康复是心肌梗死后护理黄金期的重要内容。循证研究表明,适度、分阶段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依据心功能分级、患者体力状态等个体化制定运动计划。例如,早期可采取床上活动、坐位活动,逐步过渡到室内散步、低强度的心肺功能锻炼,严禁过度用力和突然加大活动量。

合理饮食与营养支持:膳食管理在心肌梗死后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摄入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食物比例。对于高危患者,需密切监测血脂、血糖,调整膳食结构,必要时可协助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膳食计划,确保机体恢复所需营养物质供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合理用药管理: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是防止再梗死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基石。护理人员需加强用药依从性教育,提醒患者按医嘱服药,严禁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需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出血、支气管痉挛等),协助医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障用药安全。

护理黄金期的健康宣教与出院延续护理

系统化健康宣教:结合患者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护理人员应开展系统、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病因、康复锻炼、饮食指导、心理调适及再梗死预防等。宣教不仅重视科学性,还要注重生活实践,做到“知易行易”。

动态随访与社区支持:出院后,护理团队可通过电话随访、定期门诊、家访等方式,持续评估患者康复进展和生活方式改变,指导合理运动与用药。对于高危患者,可借助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手段,早期预警,减少再住院率。

强化自我管理能力:护理人员应注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指导血压、脉搏等自测方法,明确危险信号,促使患者养成主动就医和定期复查的习惯,助力康复目标的长期实现。

结语

心肌梗死后的护理黄金期,是患者康复与预后的关键节点。科学、专业的护理干预,涵盖生理监测、运动康复、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等多维度措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心肌修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生活质量。护理工作应贯穿住院到居家,形成持续性、闭环化管理,帮助患者实现身心康复与生活重建。正确认识并科学把握护理黄金期,让患者在康复之路上更加安心和有信心。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
2025-02-28
来源:北京积水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