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咳痰困难是许多患者在患病期间面临的困扰,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长期卧床或身体虚弱的人群。如果痰液长时间未能排出,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阻塞,增加患上肺炎或其他疾病的风险。因此,掌握科学的排痰方法至关重要。以下呼吸科护士将分享科学排痰的实用“三部曲”。
认识排痰的重要性
痰液是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物,能保持呼吸道湿润与清洁。但在感染或炎症时,痰液会增多且黏稠,难以咳出,导致呼吸受阻、细菌滋生和感染加重。有效排痰能清除分泌物,降低感染风险,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咳嗽和胸闷,促进康复。
科学排痰“三部曲”
有效咳嗽
咳嗽是排出痰液的基本防御反射,但并非所有咳嗽都能有效排痰。因此,需协助神志清醒、身体状况尚可的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训练。
1.体位:患者应取舒适体位,如坐位或半卧位,屈膝,上身前倾。这样的体位可以使膈肌下降,增加胸腔容积,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2.呼吸准备:患者需缓慢深吸气后屏气2-3秒,然后腹肌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同时配合身体前倾,将痰液咳出。对于胸壁或腹壁有伤口的患者,护士应注意保护伤口,可置双手于伤口两侧,减小伤口张力,减轻疼痛。
叩击排痰
叩击排痰是一种物理方法,通过叩击背部,使附着在呼吸道内的痰液松动,更易于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
1.体位:患者可取坐位或侧卧位。坐位时,患者应坐直,身体稍向前倾;侧卧位时,背部与床面呈30°-60°角。
2.手法:操作者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使手掌呈弓形,以手腕为支点,利用腕力和肘关节的力量,有节奏地、快速而轻柔地叩击患者背部。叩击时要避开乳房、心脏、肾区、肝区、脾区、骨突处(如脊柱、肩胛骨、胸骨)及衣服拉链、纽扣等。
3.顺序与范围:从背部肺底部开始,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按照支气管走行方向进行叩击,两侧肺部都要叩击到。
4.力度与频率:力度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为宜,通常每分钟叩击120-180次,每个部位叩击1-3分钟,每次叩背总时长约10-15分钟。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是将患者置于特殊体位,利用重力使肺及支气管内分泌物流入气管并咳出体外,适用于痰量多、呼吸功能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患者。
1.时间:餐前最佳,餐后1-2小时也可以进行;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钟。
2.体位:原则是患肺抬高,使引流的支气管开口向下。如肺上叶引流时取坐位,肺上叶后段引流时取半俯卧位,左右侧交替;右侧肺引流时,取左侧卧位,胸下垫枕头;肺下段引流时,取头低脚高位。
3.辅助排痰:引流后可辅助给予叩背、超声雾化吸入、有效咳嗽等其他排痰技术,以排出痰液。
4.病情观察:引流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停止引流。
辅助排痰方法
1.多喝水: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可以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咳出。
2.蒸汽吸入:使用热水蒸汽或蒸汽吸入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能湿润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松动排出。
3.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治疗,以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稀释痰液,消炎祛痰。
如何预防咳痰困难
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湿度在40%-60%为宜;戒烟限酒,避免刺激呼吸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
2.及时就医:若是出现咳嗽加重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发热(体温超过38.5℃),或排痰后仍感到胸闷、气促、嘴唇发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结语
总之,咳痰困难时不要硬扛,及时采取科学的排痰方法,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病情恢复。如果咳痰困难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