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51.6%、45.8%和16.8%。首次在医院诊断出高血压的患者,若掌握以下六大关键要点,可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的正确方式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的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即可确诊。
连续5-7天规范化家庭自测血压平均值≥135/85 mmHg,或动态血压监测的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Hg也可作为诊断依据。
初次就诊建议
1. 携带至少5天的早晚自测血压记录。
2. 完善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基础检查。
3. 需配合医生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如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风湿免疫疾病等导致的高血压。
破除五大常见认知误区
1. “一次测高就是高血压”
情绪波动、测量前饮酒/咖啡、憋尿等都会导致暂时性升高,需多次测量确认。
2. “没症状不用治”
约50%患者无症状,但靶器官损害持续进展。研究显示,收缩压每降低10 mmHg,卒中风险降低40%。
3. “降压药会成瘾”
降压药无依赖性,但高血压需终身管理。突然停药会导致“反跳现象”,引发危险。
4. “保健品能代替药物”
市售降压治疗仪、保健品等均不能替代规范治疗。研究证实,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仅能使血压下降2-8 mmHg。
5. “血压正常就停药”
自行停药3个月内血压复升率达87%,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
生活方式干预的“七项黄金法则”
1. 限盐攻坚战
每日钠摄入量应<2000 mg(约5克盐),使用控盐勺量化。研究显示,限盐可使收缩压降低5-6 mmHg。
2. 科学运动处方
每周5-7次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阻力训练需避免屏气动作。
3. 得舒(DASH)饮食模式
每日摄入:全谷物300-400g,蔬菜500g,水果200-350g,低脂乳制品300ml,坚果10g。该模式可使血压降低11.4/5.5 mmHg。
4. 体重管理公式
体重指数需控制在18.5-23.9 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超重和肥胖患者
者每减重10kg,血压可降5-20 mmHg。
5. 限酒戒烟指南
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酒精摄入量的计算方法为0.8×饮用量(mL)×酒瓶标示的酒精含量(%v/v)/100。吸烟者戒烟24小时内血压即开始下降。
6. 心理调适技巧
正念冥想每日15分钟,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使血压下降8.7/5.8 mmHg。
7. 睡眠质量监测
保证7-9小时优质睡眠。睡眠时间短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药物治疗的“四要四不要”
“四要”用药原则:
1.初始治疗优选每日仅需服药一次的长效制剂(如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缬沙坦等)。
2.血压≥160/100 mmHg,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者建议起始联合用药。
3.初始使用降压药一般采用常规剂量;高龄老年人、有心、脑、肾疾病者,初始采用较小有效剂量。
4.通常应在早晨服用,除非明确需要控制夜间血压升高,否则不常规推荐睡前服用。
“四不要”禁忌警示:
1.不要自行联合用药:普利类+沙坦类联用会增加肾功能损害风险。
2.不要突然改变剂量:剂量骤减会引起血压反跳,容易诱发脑灌注不足,从而导致脑梗死。
3.不要忽视药物相互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使降压效果降低50%,需间隔4小时服用。
4.不要追求快速降压:老年人降压速度应控制在每月10 mmHg以内,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家庭血压监测的规范操作
设备选择
认证标准:通过ESH、AAMI或BHS认证。
类型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误差<3 mmHg),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
袖带尺寸:气囊长度覆盖上臂围的80%。
测量规范
1. 测量前静坐5分钟,双腿不交叉。
2. 早晚各测2次(间隔1分钟),取平均值。
3. 晨测在服药前、排尿后、早餐前进行。
4. 记录应包括心率、测量时间和症状。
数据解读
理想控制:家庭血压<135/85 mmHg。
警惕信号:晨峰血压≥135/85 mmHg或夜间血压≥120/70 mmHg
长期管理的“三个定期”
1. 定期随访
在开始治疗后的前3个月内,建议每月随访1次;此后,达标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未达标者每2-4周随访1次。
2. 定期评估
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靶器官评估。糖尿病患者需每季度检测尿蛋白。
3. 定期教育
参加医院举办的药物知识讲座,掌握不良反应识别(如普利类药物干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