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红阳  单位:乐山老年病专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9-04
38

脑梗死,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脑断粮危机”,悄无声息却又极具杀伤力,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偷袭我们的呢?

脑梗死,简单来说,就是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血管病变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常见的血管病变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高糖饮食等,血管内壁会逐渐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里的“小疙瘩”,会使血管腔变得狭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当斑块破裂时,还会形成血栓,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脱落,随着血流冲向脑部血管,就极易造成堵塞,引发脑梗死。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血管畸形等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血管狭窄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其他疾病导致的,如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进一步加剧血管狭窄。而血管畸形则是血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结构,这些异常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或者形成血栓,从而诱发脑梗死。

血液成分的改变同样不容忽视。血液黏稠度增加是一个关键因素。当人体处于脱水状态时,如腹泻、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就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此外,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也会使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或糖分增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一旦血栓形成,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向脑部,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

血液凝固性异常也是导致脑梗死的原因之一。一些遗传性疾病或者后天性因素,如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药物不当、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会使血液的凝固功能出现异常,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脑梗死的发生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血管的正常调节功能,使血管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血管痉挛,导致血流不畅。缺乏运动则会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减缓,新陈代谢降低,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增加了血管病变的风险。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和精神处于疲惫状态,导致血压波动,进一步损伤血管。

当脑梗死发生时,患者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症状。突然出现的肢体无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比如一侧手臂或腿部无法正常活动,拿不住东西或者行走困难。言语不清也很典型,患者可能会说话含糊不清,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口角歪斜也是脑梗死的一个表现特征,一侧嘴角下垂,看起来不对称。此外,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早期诊断对于脑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来确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和MRI。头颅CT可以快速发现脑部是否有出血等其他病变,排除脑出血后,对于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而MRI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梗死灶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周围脑组织的情况,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更为准确。

了解了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症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关键。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一定次数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损害。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和血管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定期体检也不容忽视。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是否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疗。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总之,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我们要深入了解它的发病机制,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预防,才能有效避免这场“大脑断粮危机”的偷袭,守护好我们的大脑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