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体检发现HPV阳性,是不是要得宫颈癌了?”在妇科诊室里,这样的询问很常见。从HPV感染到宫颈癌,中间有段可防可控的时期,那就是宫颈上皮内病变——这场“癌前风波”,有效的筛查以及严格管理,就能在癌变前平息。
认清本质:HPV感染如何导致病变
先要认清一个问题,HPV感染是怎么导致病变的。医学上,宫颈病变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细胞受HPV持续感染后异常增生。不是所有HPV感染都会导致病变,目前发现的HPV亚型超200种,其中16型和18型是高危型,和70%的宫颈癌病例有关。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免疫系统能在1至2年内自行清除HPV感染,只有持续感染(同一高危亚型感染超12个月),宫颈细胞才会从轻度病变发展到重度病变,最终可能变成宫颈癌。这个过程通常要5至10年,给医疗干预留出了充足时间。
揪出信号:筛查是发现病变的关键
宫颈病变早期几乎没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白带增多、性交后少量出血,但这些症状常和普通妇科炎症混淆,容易被忽视。所以,定期筛查是及时发现病变的关键。现在临床推荐的筛查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宫颈细胞学检查(巴氏涂片),采集宫颈表面脱落细胞,在显微镜下看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二是HPV检测,直接检测宫颈是否感染高危型HPV(尤其是16、18型),从病因排查风险。筛查频率要结合年龄调整,25-30岁女性建议每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30岁以上女性建议做宫颈细胞学与HPV联合筛查,若连续3年筛查结果都正常,后续可每3-5年筛查一次,既保证效果,又减少医疗负担。
科学应对:按病变程度分级治疗
面对宫颈病变,应按“分级处理”原则科学干预,是有效平息这场“癌前风波”的关键。医学上根据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程度,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原则上无需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并根据细胞学检查结果分层管理。定期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若细胞学LSIL持续≥2年,可继续观察或进行宫颈诊断性锥切术或消融治疗。细胞学为HSIL或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需复核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和阴道镜检查,ECC后组织病理学<CIN2,间隔6-12个月随访。细胞学为非典型腺上皮细胞,除外子宫内膜病变后,间隔6-12个月随访。细胞学为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子宫颈管原位腺癌,需行诊断性锥切及术中ECC。(2)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推荐行宫颈锥切术,CIN2患者若有生育要求,间隔6个月随访观察。如果随访期间诊断CIN3或CIN2持续2年,需行子宫颈切除性手术。经子宫颈锥切术确诊、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合并有其他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指征的HSIL也可行全子宫切除术。(3)宫颈管原位腺癌,需行子宫颈诊断性锥切术排除浸润性腺癌后,首选治疗为全子宫切除术,有生育需求,手术切缘阴性的患者可随访观察。
源头防控:筑牢HPV感染“防火墙”
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HPV感染,是防控HPV感染相关疾病的有效、安全预防措施。市面上的二价、四价、九价疫苗覆盖不同亚型HPV病毒(二价主要针对高危的16、18型,四价额外覆盖两种低危型,九价覆盖范围更广),9-45岁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种,年龄越小接种,体内保护性抗体水平越高,预防效果越好。二是做好性生活防护,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不洁性生活带来的感染风险。三是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人体免疫系统是清除HPV病毒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免疫状态能帮助身体更快清除病毒,为抵御HPV感染提供坚实基础。
宫颈病变不是“绝症”,是一场可防可控的“癌前风波”。定期筛查、科学干预、积极预防,三道防线环环相扣,就能把宫颈癌扼杀在萌芽状态。女性朋友们要重视宫颈健康,主动参与筛查,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自己的生命防线,让这场“风波”彻底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