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历经千年传承,除了常见的汤剂,还有丸、散、膏、丹等丰富的制剂形式,它们各有特色,犹如中药世界里的“七十二变”,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接下来,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些传统中药制剂。
丸剂:小身材,大能量
丸剂是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它的制作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根据黏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可分为蜜丸、水丸、糊丸等。
蜜丸是用炼制过的蜂蜜与药物粉末混合制成,质地柔软,味甜,有滋补、缓急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慢性病或滋补性药物。水丸则是以水或黄酒、醋、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干燥后质硬,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易于服用、携带和贮存,多用于解表、清热、消导等药剂。糊丸是以米糊、面糊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黏性大,崩解迟缓,可延长药效,还能降低毒性和刺激性,适合含有毒性或刺激性成分的药物。
散剂:简便灵验的粉末妙方
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它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将药材研磨成细粉即可。散剂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散剂有分剂量与不分剂量两种,分剂量散剂便于控制服用量,常用于小儿用药或急救药物;不分剂量散剂则需要患者根据医嘱自行掌握用量,适合成年人服用。
外用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疾病,如疮疡溃烂、湿疹等。将散剂直接撒布于患处,药物能迅速发挥作用,直达病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等功效。由于散剂表面积大,药物成分容易释放,所以起效较快,是一种简便灵验的中药剂型。
膏剂:滋养调理的良药
膏剂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内服煎膏剂;外用软膏剂和硬膏剂。
煎膏剂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半流体制剂。它口感较好,有滋补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治疗慢性病,尤其适合在秋冬季节服用,民间流传着“冬令进补,开春打虎”的俗语,就是说膏滋对人体能起到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功效,使来年身体更加强壮。
软膏剂是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基质有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等。它涂抹在皮肤表面,能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滋润、保护和治疗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病、烫伤等。硬膏剂如黑膏药,是将药物与植物油、红丹等经高温熬炼制成,冷却后呈硬膏状。使用时加热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能起到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
丹剂:神秘的制剂统称
丹剂没有固定的剂型,它可以是丸剂、散剂,甚至锭剂等,一般是指用精制药品或贵重药品制成的制剂。丹剂的制作多采用升华、熔合等方法,工艺相对复杂。在古代,丹剂常与炼丹术相关,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有些丹剂含有汞、硫磺等矿物药,毒性较大,多为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可用于治疗疮疡溃后,脓腐不脱,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也有一些内服丹剂,如至宝丹、紫雪丹等,属于急救用药,具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等功效,在危急病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丸、散、膏、丹这些中药制剂形式,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经验,以各自独特的优势,在疾病治疗和身体调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它们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感受祖国传统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