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手术治疗后,身体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这让许多患者和家属感到担忧和慌乱。事实上,大部分术后不适都有其发生机制,通过科学的应对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接下来,就为你详细介绍常见术后不适症状的应对策略,助你平稳度过术后恢复期。
疼痛:术后最常见的困扰
疼痛是术后最普遍的不适症状。手术对组织造成的创伤,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最为剧烈,随后逐渐减轻。不同手术类型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如腹部手术、骨科手术疼痛相对明显,而体表小手术疼痛相对较轻。
应对疼痛,首先要与医护人员充分沟通,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性质(如刺痛、胀痛、绞痛)、程度(用0~10分数字评分法表示,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轻度疼痛可尝试通过听音乐、看电视、聊天等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缓解;中度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重度疼痛,医生可能会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但此类药物有一定成瘾性和副作用,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此外,术后保持舒适体位、避免压迫伤口,也有助于减轻疼痛。
发热:警惕感染,理性对待
术后发热较为常见,一般在术后1~3天内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正常应激反应,称为“吸收热”,通常无需特殊处理,1~2天后可自行消退。但如果体温超过38.5℃,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伤口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症状,则可能是发生了感染,需及时告知医生。
当出现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也可使用退热贴。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其他异常,应配合医生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恶心呕吐:缓解不适,调整饮食
手术麻醉药物残留、术后胃肠功能未恢复、疼痛刺激等,都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尤其是接受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更高。
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时,应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轻微恶心可尝试嗅闻柠檬、薄荷等气味清新的物品,缓解不适。饮食上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术后初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米汤、稀粥、藕粉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胃肠负担。若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医生会根据情况使用止吐药物进行治疗。
腹胀: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恢复
腹部手术会使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导致肠腔内积气,引起腹胀。此外,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少,也会加重腹胀症状。
为缓解腹胀,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如术后6~8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第1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坐起、床边站立或缓慢行走,促进胃肠蠕动恢复。也可在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帮助排气排便。必要时,医生会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缓解腹胀症状。
失眠:调整心态,改善睡眠
术后身体不适、环境改变、对疾病恢复的担忧等因素,容易导致失眠。长期失眠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还会延缓伤口愈合,降低机体免疫力。
改善术后失眠,首先要营造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温水泡脚等方式放松身心。白天适当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若失眠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助眠药物,切不可自行滥用安眠药。
结语
综上所述,术后出现不适是身体恢复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不必过度惊慌。只要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让身体尽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