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现代医学中诊断疾病的核心方式,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为医生提供关于疾病性质、类型、严重程度的直接证据。无论是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分析,还是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监测,组织病理学检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过程充满了神秘感。从手术中取下的组织标本,到最终出现在病理报告上的诊断结论,中间经历了哪些步骤?病理医生是如何“破译”组织中的“密码”的?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标本采集——疾病的“第一现场”
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起点是标本采集,按照检查目的的不同,标本的来源和采集方式也多种多样:手术标本是利用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像是肿瘤、器官等,标本体积较大,能全面反映病变的整体形态和结构;活检标本是利用穿刺、内镜或切开等方式获取的少量病变组织,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无法手术或需要早期诊断的患者;细胞学标本是利用刮取、刷取或冲洗等方式获取的脱落细胞,操作更简单,但提供的信息有限,常用于筛查或辅助诊断。标本采集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标本应尽快固定,预防组织自溶或腐败。
标本固定与运输——守护组织的“原貌”
标本采集后需立即进行固定处理,这主要是因为:细胞死亡后,其内部的酶会分解细胞结构,而固定可抑制此过程;固定可使蛋白质变性,使组织保持接近活体时的结构;固定后的组织更易于切片和染色。实际操作期间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最常用)、乙醇、戊二醛等,小标本固定4~6小时,大标本需固定12~24小时。固定后的标本应置于密封容器中,标注患者信息、标本来源和采集时间,并尽快送至病理科,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组织变性。
标本处理与制片——从组织到切片的“魔法”
标本送至病理科后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最终制成可供显微镜观察的切片。这一过程包括:病理技师在通风橱内对标本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块,记录其部位、大小和形态特征,为后续诊断提供参考;组织块需经过梯度乙醇脱水以去除水分;接着使用透明剂置换组织中的乙醇,使组织透明化,便于石蜡渗透;然后将透明后的组织块浸入熔化的石蜡中,使其充分渗透组织,再将组织块包埋于石蜡块中,冷却后形成坚硬的蜡块,便于切片;使用切片机将蜡块切成厚度为4~6微米的薄片,将其漂浮于40℃左右的温水中使其充分展开,然后贴附于载玻片上;将载玻片置于60℃烤箱中烘烤2小时,使切片牢固附着;最后使用二甲苯脱去切片中的石蜡,恢复组织的透明状态。
染色与封片——让组织“显影”的艺术
切片制成后需利用染色使细胞和组织结构清晰可见,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染色。苏木精为碱性染料,可使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和核糖体染成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可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染成粉红色。染色后的切片需再次经过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并使用中性树胶封片,防止切片褪色或脱落。染色后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世界,病理医生需细致观察,结合临床信息,做出最终诊断:首先进行低倍镜观察,初步分析组织的整体结构,判断取材是否合格、是否有病变存在;然后进行高倍镜观察,仔细观察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和组织结构,识别病变特征。病理医生还需与临床医生沟通,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后给出诊断结论,如“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对于疑难病例,病理科会组织多学科会诊,邀请专家共同讨论,并定期进行切片质控和诊断复核,确保诊断准确性。
总之,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全流程,从标本采集到最终诊断,凝聚了无数医学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患者与医生的桥梁。希望阅读本文后,您能对这种神秘而重要的检查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医学的严谨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