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术后,除了关注肿瘤本身的治疗与康复,还有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它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来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是由于手术或放疗等原因导致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在组织中滞留,引起肢体肿胀。早期多出现在手背,逐渐蔓延至前臂、上臂,严重时肢体明显增粗,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二、为什么会发生淋巴水肿?
手术因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切断了淋巴管,影响淋巴回流。
放疗影响:放疗可能损伤新生淋巴管,加重淋巴循环障碍。
其他诱因:患肢过度用力、皮肤损伤、感染、静脉穿刺等,也可能诱发水肿。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三、淋巴水肿的分期
Ⅰ期(可逆性淋巴水肿):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局部的凹陷。下午或傍晚水肿最明显,休息一夜后,肿胀大部或全部消退。
Ⅱ期:水肿已不会自行消退。由于结缔组织增生,水肿区组织质地不再柔软,凹陷性水肿渐渐消失,组织变硬。
Ⅲ期:肿胀肢体体积增加显著,组织由软变硬,纤维化明显,皮肤发生过度角化,生长乳突状瘤。
Ⅳ期(象皮肿):肢体异常增粗,皮肤增厚、角化,粗糙呈大象腿样改变,尤以远端肢体更加明显。由于患肢体积异常增大、沉重,以及外形的明显畸形,影响患者的日常行动、生活和工作。
四、如何预防淋巴水肿?
1.保持皮肤清洁,使用pH值为中性或弱酸性的润肤品和清洗用品。
2.避免患肢外伤,如烫伤、晒伤、冻伤、蚊虫叮咬等;患肢发生皮肤损伤时应及时处理。
3.不宜在患肢进行治疗性操作,如采血、注射、测量血压,针灸、艾灸、推拿、拔罐等,必要时在手臂上佩戴淋巴水肿标记。
4.患肢出现任何感染或过敏症状,如皮疹、溃烂、瘙痒、发红、疼痛、皮温增高等,应立即就医。
5.应在术后早期开始渐进式患肢功能锻炼。患肢在术后2~4周应避免负重超过0.5kg,4周后应避免负重超过2.5kg。
6.患肢宜避免剧烈重复用力的离心运动,如球类运动、推拉、甩手等。
7.应进行深呼吸锻炼及全身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伤口愈合后可进行游泳,避免过度疲劳。
8.应保持体质指数在30kg/m²以下,限制钠盐摄入,多进食优质蛋白。
9.应保持患侧手臂血液循环通畅,避免穿过紧衣物、戴过紧首饰。应经常活动患侧手臂,避免患肢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或下垂,特别是长途旅行、乘坐飞机或处于高原地区时,活动时可戴淋巴水肿压力袖套。
10.应避免过冷刺激、桑拿或长时间热浴,淋浴或擦洗碗碟时应保持水温恒定,温度应低于41℃。
五、如何治疗?
目前首选治疗方式是综合消肿治疗(CDT),包括手法引流、压力治疗、功能锻炼和皮肤护理。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最后:
乳腺癌术后康复之路需要细心呵护,而淋巴水肿正是这条路上一个“悄悄来袭”的挑战。了解它、预防它、早发现早治疗,是每一位患者和家属的必修课。愿每一位康复者都能远离水肿困扰,重拾轻松与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