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丹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2
127

在人们的印象里,重症创伤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伤情本身,比如骨折、出血或器官损伤。但在医院里,另一大“隐形杀手”同样威胁着他们的生命,那就是感染。感染不仅会延缓恢复,还可能引发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不知道,科学、规范的护理是防止重症创伤患者感染的关键环节,就像在战场上给士兵加上坚固的盾牌一样。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聊一聊,重症创伤患者的感染风险有多高,常见的感染有哪些,以及护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这种风险。

常见感染类型

最直观的是伤口或手术切口感染:红、肿、热、痛、渗液增多或有异味,有时还会出现伤口裂开或坏死。呼吸系统方面,呼吸机相关肺炎最常见,插管绕过了天然气道防线,痰液不易排出,细菌更易在肺部“安家”。泌尿系统方面,留置导尿时间越久,越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尿痛、尿急、发热或尿液浑浊。血流系统方面,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隐匿但凶险,表现为反复寒战、发热、血压下降等,一旦进展为脓毒症会危及生命。此外,长期卧床还可能并发压疮感染;营养不良、血糖控制不佳也会让上述感染更难痊愈。

减少感染风险的护理要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医院里,无菌操作就像一道“防火墙”,阻断细菌进入患者体内的途径。无论是更换输液、插管、换药还是吸痰,护理人员都会在操作前彻底洗手、戴无菌手套,并使用已消毒的器械和敷料。皮肤消毒要足够彻底,导管接口一旦怀疑污染必须立即更换。对于重症创伤患者来说,哪怕是一次操作中的疏忽,都可能让细菌“乘虚而入”,因此医护团队会把无菌原则贯彻到每个细节。

规范伤口护理:伤口是细菌入侵的主要入口,必须精心管理。换药时要先清除坏死组织和污物,再根据伤口情况选择适合的敷料,如吸收渗液型、湿润愈合型或抗菌型。护理过程中不仅要轻柔操作,避免二次损伤,还要细致观察渗液的颜色、气味和量的变化,这些都是感染的早期信号。对于大面积创伤,可能会用负压引流帮助排出分泌物,减少细菌滋生。

加强呼吸道管理:重症患者常因卧床、插管或呼吸机依赖而痰液难以排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护理上会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移动;气道湿化可保持黏膜湿润,让痰液不易变稠;吸痰操作必须遵守无菌原则,避免把外界细菌带入肺部。对意识清醒、可配合的患者,还会指导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训练,帮助清理气道。

科学管理尿管与静脉导管:这些“生命通道”一旦留置时间过长,就可能变成细菌的“高速公路”。因此护理人员每天都会评估是否有必要继续留置,能早拔就早拔。尿管要保持闭合引流,尿袋位置低于膀胱,防止尿液回流;静脉导管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接口消毒,并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导管固定要稳固,既防止滑脱,也减少反复插管带来的伤口。

提供充足营养与免疫支持:营养状态直接影响身体对抗感染的能力。护理团队会根据患者情况尽早开展肠内营养,优先保护肠道功能,并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对于能进食的患者,鼓励少量多餐、适当饮水,帮助维持体力和免疫力;必要时会请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食谱,让机体有充足“弹药”去修复和抵抗病原体。

保持环境与手卫生:病房的整洁度与感染风险息息相关。护理人员会定期对床单、床栏、呼吸机管路等进行清洁和消毒。所有进入病房的人,包括医护和家属,在接触患者或其设备前后都必须按规范洗手或手消毒。看似简单的洗手,实际上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感染预防方法之一。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健康宣教:家属往往是第一时间观察到患者变化的人,也是防止外界病菌带入的重要环节。进入病房前要洗手、戴口罩,不随意触碰患者的管路或敷料,探视时减少与患者直接接触。医护人员还会教家属识别感染早期信号,如体温升高、切口红肿渗液、痰色变化等,便于及时报告并处理,防止病情恶化。

总之,重症创伤患者的感染预防不是某一个“绝招”,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体系:无菌操作是底线,合理的管路与伤口管理是支点,营养与康复是“内功”,环境与手卫生是最具性价比的防线,家属的规范参与是重要加分项。只要把这些可执行、可评估的细节落到实处,大多数感染都能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