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偶尔头晕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常见的“小毛病”,但可能藏着脑供血不足的隐患。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30%曾因脑供血不足头晕,严重者可能引发脑梗、认知障碍。今天就带大家读懂其中关联,学会科学应对。
这些信号是脑供血不足的警报
很多老人觉得“年纪大了,偶尔晕一下很正常”,殊不知,不同类型的头晕,可能对应着脑供血不足的不同程度。首先要分清“头晕”和“眩晕”的区别:如果老人说“头沉、脑袋发懵,走路像踩棉花”,大概率是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若出现“天旋地转、眼前的东西都在晃,甚至站不稳想摔倒”,可能是内耳或脑干供血异常引发的眩晕,危险性更高。
除了头晕本身,还有几个“伴随信号”值得警惕。比如头晕时突然看不清东西,几秒钟后又恢复;或者说话突然含糊,想表达却“卡壳”;甚至手脚突然没力气,拿不住杯子、握不紧扶手。这些症状看似短暂,实则是大脑“缺氧缺血”的紧急提示,就像手机电量低于10%时的“低电量提醒”,若不及时关注,可能会酿成大问题。
大脑为何会“断粮”
人的大脑就像一台时刻运转的“超级计算机”,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需要全身20%的血液供应。一旦供血通道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大脑“断粮”,引发头晕。常见的“拦路虎”主要有4个:
第一只“虎”是“血管老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失去弹性,像老化的橡胶管一样变窄、变硬,甚至出现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里的“小石子”,会阻碍血液流动,导致脑部供血减少。有高血压、高血脂的老人,血管老化速度会更快,头晕的风险也更高。
第二只“虎”是“血压调皮”。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脑部供血。比如有些老人早上起床时,血压会突然下降,导致脑部暂时供血不足,出现“起床晕”;而血压长期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进一步加重供血问题。
第三只“虎”是“血液变稠”。如果老人喝水少、出汗多,或者有糖尿病、脱水等情况,血液会变得黏稠,流动速度减慢,就像浓稠的粥很难快速流动一样,无法及时给大脑输送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从而引发头晕。
第四只“虎”是“颈椎捣乱”。现在很多老人喜欢低头看手机、看电视,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可能导致颈椎退变。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问题,可能会压迫颈部的椎动脉——这是给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之一,一旦受压,就会直接减少脑部供血,导致头晕,尤其在转头、低头时症状更明显。
3个小测试初步判断供血
出现头晕后,可通过简单测试初步判断,为就医提供参考——
“起立测试”:平躺5分钟测量血压,站起后立刻再测一遍。若高压降幅超20mmHg、低压降幅超10mmHg且伴头晕,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
“转头测试”:坐直后缓慢转头左右各停留30秒,若转头时头晕,可能是颈椎压迫椎动脉。
“平衡测试”:双脚并拢站立、闭眼,若很快站不稳,可能是大脑前庭系统供血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测试仅为初步判断,症状频繁需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
这样应对减风险
老人突然头晕,正确应对很重要:先“稳住身体”,让老人立刻坐下或躺下,避免走动以防摔倒,户外时需家属守护。再“观察记录”,询问感受并记录头晕时间、持续时长、诱因及伴随症状,帮助医生判断。最后“及时就医”,若头晕超10分钟不缓解,或伴意识模糊、肢体麻木,立即拨打120;一周发作超2次,也建议去神经内科就诊。
5个习惯预防脑供血不足
提前预防更关键,这5个习惯可帮老人守护脑部供血——
“喝够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避免血液变稠。
“慢动作”:起床、转头时放慢速度,给血压适应时间,减少体位性低血压。
“护颈椎”:调整看电视、手机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每天做简单颈椎操。
“控慢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老人需遵医嘱服药,每年做颈动脉超声和头颅检查。
“巧饮食”:多吃燕麦、芹菜等膳食纤维食物,适量吃深海鱼、核桃,少吃高盐高油高糖食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