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与胰岛素抵抗。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及心脑血管事件。因此,稳定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标。本文从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与药物治疗三大方面,系统阐述糖尿病患者如何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循证医学支持与科学生活指导。
一、营养治疗:血糖控制的基础干预膳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环节,目标在于维持血糖稳定、控制体重、预防并发症。
首先,应注重碳水化合物的质与量。应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糙米、全麦、豆类、蔬菜等,避免白米、精面、甜食等高GI食品,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此外,建议每日碳水摄入分配于三餐,并结合个体化热量需要。
蛋白质摄入需适量,推荐优质蛋白来源,如鸡蛋、鱼类、豆制品、脱脂乳制品。在肾功能正常的前提下,蛋白质摄入比例可为每日总热量的15-20%。如伴糖尿病肾病,应适当限制,以减轻肾脏负担。
脂肪方面,建议限制饱和脂肪与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等,有助于改善血脂并降低心血管风险。
此外,进餐时间应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空腹。建议根据个体血糖波动规律,制定进食时间和食物组合,必要时加设加餐以防低血糖。患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而非随意跟从网络信息。
二、科学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规律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的重要手段。
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慢跑等,被广泛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累计150分钟以上(建议每次30分钟,每周不少于5次)。规律运动能显著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
抗阻运动也不容忽视,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群。适度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质量,改善基础代谢,有助于血糖长期稳定。
需强调的是,运动应个体化。患者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应进行心肺功能评估,特别是存在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足的个体,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及负重过大。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发生,尤其是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者。建议运动前后测量血糖水平,根据结果调整运动强度与餐后时间。
三、药物治疗与血糖监测:控制血糖的保障机制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大多数患者仍需药物干预以实现血糖达标。
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治疗应根据患者体重、心肾功能、并发症及低血糖风险进行个体化选择。例如:
二甲双胍为首选基础药,适用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
GLP-1受体激动剂可减重、控糖并降低心血管风险。
SGLT2抑制剂有助于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心衰、肾病风险。
对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尤其是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下降者,胰岛素治疗是必要手段。胰岛素方案需动态调整,应结合空腹与餐后血糖水平确定起始剂量与种类。
血糖监测是动态治疗调整的依据。推荐使用家庭血糖仪每日监测空腹与餐后血糖,在药物调整、运动改变或出现不适时加测。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或使用胰岛素者,可考虑使用连续血糖监测(CGM),便于动态评估全天血糖波动。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3个月检测一次,可反映近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目标为<7%,但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如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慢性病者目标可适当放宽。
应同时监测并发症指标,如尿蛋白、眼底、神经传导功能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结语
糖尿病管理并非只靠药物,更是生活方式干预的系统工程。科学饮食、合理运动、规范用药与动态监测缺一不可。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患者自身教育,可以实现长期、稳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糖尿病虽为慢病,但可防、可控、可逆转,关键在于持续科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