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江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1433

我们的消化道犹如一条漫长精密的“生产流水线”,有时会受到微生物侵袭或自身出现错误调度,导致消化系统感染或炎症性肠病这两类常被混淆的健康困扰。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理解两者的区别、致病根源以及医学界的最新诊疗进展。

病原学探索:是“外敌入侵”还是“内乱误伤”

消化系统感染,正如其名,通常由明确的“外敌”——致病微生物引起。这包括我们常听见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这些微生物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潜入体内,在肠道释放毒素或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引发一系列急性反应:腹泻、腹痛、呕吐乃至发烧。这些症状正是身体识别外敌并奋力反击的表现。常见的“元凶”如诺如病毒、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阿米巴原虫等。

与“外敌入侵”不同,炎症性肠病(IBD)更像一场始于内部的“误伤式战乱”。其两大类型——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都是肠道自身发生的持续炎症反应,具体起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医学界认为遗传背景是内在基础土壤,而肠道内原本存在的共生菌群“伙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受到感染、抗生素、饮食或环境因素等触发)被免疫系统错误判定为“敌兵”,进而启动猛烈攻击。这一误判导致免疫系统持续活跃,大量炎症因子如TNF-α、IL-6、IL-23等被释放,形成“炎症风暴”,不断破坏着健康的肠道组织,致使患者长期遭受腹泻、腹痛、便血甚至营养不良的困扰。需要强调的是,感染虽常是诱发或加重IBD的导火索(如艰难梭菌感染),但感染本身并非IBD的根本起因。

新疗法的破晓之光:从消炎到重建和平

随着对疾病认知的深化,治疗方法也在持续演进。

感染治疗:精准狙击敌人治疗关键在于快速识别病原体(依靠粪便培养、抗原检测甚至基因检测)和精准剿灭。抗生素在细菌感染如艰难梭菌感染中至关重要。抗病毒药物也逐步发展,对抗如巨细胞病毒引发的胃肠感染。另一核心策略是支持疗法——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与电解质,如同为战斗中的士兵输送补给,维护身体基本稳态。严重感染后期或使用抗生素后的肠道菌群失衡,常需益生菌辅助重建微生态平衡。

IBD治疗:抑制风暴与重建生态平衡IBD治疗的革命性进展在于逐步实现由广泛抑制向靶向干预的转变。

生物制剂革命近年来发展出的生物制剂可精准阻断关键致病炎症因子。早期主力抗TNF-α药物虽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会逐渐失效。新一代药物进一步锁定新的关键靶点:IL-12/IL-23通路(乌司奴单抗、瑞莎珠单抗等),以及直接针对免疫细胞的整合素抑制剂(维多珠单抗)。这些药物能更高效地缓解炎症并维持病情平稳。最新的口服小分子药物如JAK抑制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通过阻断细胞内的炎症信号通路,也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

微生物疗法新星鉴于肠道菌群在IBD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有益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成为前沿方向。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在艰难梭菌反复感染领域效果显著。其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也初显疗效。新兴的精选活体生物疗法,即包含特定已知益生菌株的配方,亦处于积极研发阶段。

个体化医疗的曙光随着研究深入,基因背景、特定生物标志物、肠道微生物群谱等信息整合将助力临床医生为IBD患者量身定制更佳治疗方案。

结语

消化系统感染与炎症性肠病尽管症状相似,病因却截然不同——感染多由外来微生物激发;IBD则是内在因素导致免疫系统对菌群误判的持续炎症状态。得益于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成果,当前诊疗手段,特别是针对IBD的生物靶向药物与微生物疗法,已显著改善疾病控制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未来,随着对疾病认知加深及个体化治疗方案不断完善,患者将拥有更为精准且光明的诊疗前景,在抵御消化系统威胁的道路上拥有更多康复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