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献明  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6-27
57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就像大脑里突然“决堤”的洪水,血液直接涌入蛛网膜下腔,压迫脑组织、刺激血管,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手术虽然能止住出血、修补血管,但术后“脑血管痉挛”这个“隐形杀手”却可能悄然来袭,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大家如何预防这一并发症。

一、脑血管痉挛是什么?为何这么可怕?

简单来说,脑血管痉挛就是脑动脉像被“勒紧”了一样,持续收缩变窄,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有害物质(如血红蛋白、炎症因子),这些物质会刺激血管壁,引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的危害:

脑缺血:血管变窄后,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像庄稼缺水一样,会逐渐枯萎。

脑梗死:严重时,血管完全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

生命危险: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引发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甚至导致死亡。

高发时段: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14天是脑血管痉挛的高发期,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家属需格外警惕。

二、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四大法宝”

法宝一:规范用药,给血管“松绑”

核心药物:尼莫地平

尼莫地平是预防脑血管痉挛的“明星药”,它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术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持续服用尼莫地平:

口服:每天3-4次,每次60-120毫克,持续2-3周。

静脉滴注: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每天48毫克,连用10天),待病情稳定后再改为口服。

注意事项:

尼莫地平可能引起血压下降,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

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疗效。

法宝二:控制血压,稳定脑供血

血压管理原则: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处于缺血状态,需要较高的血压来保证脑灌注。因此,术后血压不能降得太低:

目标血压:收缩压(高压)控制在140-160mmHg之间。

避免波动:血压忽高忽低会加重血管痉挛,需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

家属配合:

每天定时测量血压,记录数值。

如果发现血压过低或过高,及时联系医生。

法宝三:合理补液,维持血容量

为什么需要补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可能因卧床、食欲下降等原因导致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加重脑缺血。因此,术后需要适当补液:

扩容治疗: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血浆或羟乙基淀粉,增加血容量,改善脑灌注。

监测尿量:尿量是反映血容量的重要指标,成人每小时尿量应不少于30毫升。

注意事项:

补液速度和量需根据患者体重、病情调整,避免过快导致心衰。

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保持口腔湿润。

法宝四:细心护理,减少刺激

1. 保持安静环境

病房内避免大声喧哗,光线柔和,减少探视人数。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如翻身、吸痰),避免刺激患者。

2. 正确体位

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脑部静脉回流。

翻身时需两人协助,保持头颈躯干呈直线,避免扭曲血管。

3. 预防并发症

肺部感染: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

深静脉血栓:病情允许时,可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三、家属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脑血管痉挛可能突然发生,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头痛加重:原有头痛突然加剧,呈胀痛或压迫感。

意识障碍:从清醒转为嗜睡、昏迷,或出现胡言乱语、烦躁不安。

神经功能缺损: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甚至偏瘫。

发现异常怎么办?

立即联系医生或护士,说明患者症状。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

不要随意给患者服用止痛药或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

总结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预防脑血管痉挛,就像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规范用药、控制血压、合理补液和细心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风险。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家属的细心观察和及时处理,往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