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丹  单位:南充市顺庆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9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管内,造成肠腔阻塞,进而可能导致肠系膜血流障碍、缺血坏死,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严重。早期诊断与及时处理对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超声检查作为无创、快速、准确的影像手段,已成为小儿肠套叠首选的筛查和确诊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级医疗机构。

肠套叠的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原理

小儿肠套叠起病常较急,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精神不振、呕吐或发热,极易误诊为胃肠炎或普通感冒,延误治疗时机。临床体检发现率受患儿配合度及医生经验限制,影像学检查在确诊中起到关键作用。

超声检查利用高频探头对腹部进行扫描,可直观显示肠套叠形成的典型征象。横切面上呈现“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纵切面则可见“假肾征”或“多层肠管征”。这些影像学表现源自被套入的肠段在超声波下产生的多层回声结构,有助于区分肠套叠与其他腹部病变。此外,超声还能初步评估肠套叠的长度、是否伴随肠壁水肿、肠腔液性扩张、缺血坏死表现等,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超声检查方法与操作要点

对疑似肠套叠患儿,进行床旁腹部超声检查是目前较为常规的做法。检查时选择高频线阵或凸阵探头,采用仰卧或侧卧体位,重点扫查右上腹、脐周及下腹区域。操作时要求探头与皮肤充分接触,逐区移动,注意观察肠管排列及回声异常,避免漏扫。对不易配合的婴幼儿,可适当给予安抚或使用奶嘴辅助安静检查。

肠套叠的超声阳性发现率高于90%,尤其在症状发作初期敏感性更高。若检查中观察到典型“靶环”或“假肾”样结构,应结合临床表现及时作出初步诊断。对于复发性或不典型病例,需重复检查以排除短暂性套叠或自行复位情况。

此外,随着技术发展,部分医疗机构采用实时彩色多普勒评估肠壁血流信号,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肠缺血及坏死风险。若发现肠壁血流明显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情严重,需尽快处理,防止进一步恶化。彩色血流显示还能辅助识别套叠头是否有肠系膜扭转或夹闭,是手术前重要的风险预警手段之一。

临床价值与诊疗协同作用

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其无创、无辐射特点使其适合所有年龄段儿童,尤其是频繁出现腹痛、呕吐症状的婴幼儿。与X线或钡灌肠相比,超声检查可随时重复,便于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或复发情况。其次,超声设备操作灵活,可在急诊、门诊、病房快速完成,提高诊断效率,缩短就诊流程。

在临床实践中,超声不仅用于首次筛查诊断,也在气灌肠或水灌肠复位前后评估复位效果,判断是否完全解除套叠,是否存在残留病灶。此外,术后随访、复发监测、对有病因基础的患儿如梅克尔憩室、息肉等也可通过超声协助发现潜在问题。

部分研究表明,使用超声动态观察气灌肠复位过程,可以实时追踪套叠段上移、展开、恢复通气的过程,既利于复位判断,也可避免重复灌肠。对于复位失败者,超声还可评估是否出现坏死征象,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熟练掌握腹部超声技术可以在无辐射条件下及时识别危重病患并完成初步转诊判断,提高整体诊疗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超声在肠套叠诊断中表现优异,但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如深部病灶、肠胀气严重或腹部脂肪厚等,图像质量可能受限。因此,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病情复杂的患儿,应结合临床情况选择进一步的钡灌肠、CT等检查方式。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需早诊断、早干预的急腹症,超声检查以其无创、快速、敏感性高等特点,在该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熟练掌握超声操作方法与典型影像特征,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指导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设备优化与操作经验积累,超声将继续在儿科急症管理中发挥更大价值,为患儿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