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切开术是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医疗手段,但术后患者因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若护理不当,还可能引发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因此,做好气切患者日常的口腔、切口及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
一、口腔护理:筑牢健康防线
口腔是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滋生地,气切患者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细菌易大量繁殖并随吞咽动作进入呼吸道,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每日口腔护理必不可少。
护理频次与方法
一般建议每日进行2 - 3次口腔护理。对于清醒且能配合的患者,可使用软毛牙刷蘸取适量牙膏,按照正确的刷牙方法清洁牙齿表面、牙缝及舌面。刷牙后,再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漱口。若患者意识不清或无法配合刷牙,家属可使用棉球蘸取口腔护理液,按照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顺序,依次擦拭患者的牙齿、牙龈、颊部、舌面及上颚。擦拭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护理液选择
口腔护理液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口腔情况而定。生理盐水具有清洁口腔、减少细菌的作用,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若患者口腔有异味,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它能有效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对于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2% - 4%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
观察口腔变化
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有无红肿、溃疡、出血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切口护理:促进愈合防感染
气管切开切口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是切口护理的关键。
清洁与消毒
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切口周围皮肤,去除血痂、分泌物等污垢。清洁时,应从切口中心向外环形擦拭,避免将污垢带入切口内。清洁后,用75%酒精或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范围。消毒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切口。
更换敷料
切口敷料应保持清洁干燥,若敷料被渗出液浸湿、污染或卷边,应及时更换。一般情况下,每日更换1 - 2次敷料。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先去除旧敷料,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再用消毒液消毒切口,最后覆盖新的无菌敷料。
预防切口受压
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易致套管脱出,过紧则压迫切口周围皮肤,影响血液循环,增加感染风险。同时,要避免患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防止切口受压。
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保健康
气切患者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过滤、加温和加湿作用,容易发生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等问题,影响呼吸功能。
气道湿化
保持气道湿润是呼吸道护理的重要环节。可采用持续湿化法,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缓慢滴入气管内,控制每分钟4 - 6滴,每昼夜不少于200ml。也可采用间歇湿化法,每次吸痰后使用滴管或注射器缓慢注入气管2 - 5ml生理盐水。此外,气管套管外口可覆盖1 - 2层薄湿纱布,每1 - 2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纱布,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
吸痰护理
当患者痰液较多、咳嗽无力或听到气道内有痰鸣音时,应及时吸痰。吸痰前要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痰液的性质和量等。吸痰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合适的吸痰管,调节好吸引器负压(一般成人吸痰负压为40.0 - 53.3kPa)。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面色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
翻身叩背
定期为患者翻身叩背,有助于促进痰液排出。翻身时,要将患者身体缓慢翻转至侧卧位,然后五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 - 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使痰液松动并排出。翻身叩背每2 - 3小时进行一次。
总结
气切患者的日常护理需要家属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耐心细致的照顾。通过做好口腔、切口及呼吸道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